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语言错误分析对英语教学的启示(1)(2)

2013-11-28 01:19
导读:(一)过度概括或称泛化规则(Overgeneralization and Ignorance of Rule Restrictions) 从overgeneralization一词的构成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此类错误的特点是过度或超范围使

(一)过度概括或称泛化规则(Overgeneralization and Ignorance of Rule Restrictions)

从overgeneralization一词的构成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此类错误的特点是过度或超范围使用规则。我国中学生产生此类错误的概率是相当高的。从取样看,在起始阶段,规则泛化现象低于中级阶段,学生学习的语法内容越多,语法训练越多,泛化规则的概率就越高。

此类错误有:

I don't know what the matter is with him.

→I don't know 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English is not easy to be learned.

→English is not easy to learn.

It's time I will go home.

→It's time I went home.

Why not to have a try?

→Why not have a try?

学习者在产生此类错误的时候有很强的规则意识,他们设法处处按照规则说出或写出正确的句子。笔头表达中,此类错误更为常见。

(二)忽略规则(IgnoranceofRulesandForms)

从心理机制上看,此类错误的产生和前一类错误的产生有相反的背景:前一类是过度重视规则并突破具体限制;此类则是不管规则和语言形式。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长期地保持这一习惯。

此类错误有:

He go home very late.

→He went home very late.

Doctor ask him to stopsmoking.

→The doctor asked him to stop smoking.

I see her yesterday.

→I saw her yesterday.

Look,the car come.

→Look,here comes the car.

There are a lot of book on the desk.

→There are a lot of books on the desk.

He like to play piano.

→He likes to play the piano.

Her tooth is very nice.

→Her teeth are very nice.

当我们的调查对象在实际情景中增强表达欲望时,忽略规则的现象就明显增多。在高考书面表达题中,此类错误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三)错误假定(FalseConcepts狧ypothesized)

此类错误来源于一种并不明确但却十分牢固的错误规则概念。is/am/are的泛化是此类错误的一个典型例子。我们的调查对象在口头表达中经常使用is/am/are来构成语句:

He is speak English very well.

→He speaks English very well.

They are hate it.

→They hate it.

I'm like to dance with my classmates.

→I like to dance with my classmates.

这样的错误假定还有一些其他例子,如调查对象在头脑中保持着很强的关于过去完成时的错误概念:“凡是过去完成了的就要用过去完成时。”于是他们说出这样的句子:

I had met him yesterday and I had talked with him about the matter.

→I met him yesterday and I talked with him about the matter.

(实际上,说话人只是客观陈述昨天的情况,并不涉及两个过去时间的活动的比较。)

(四)随意遗漏(Omission)

此类错误的特点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遗漏语句的某些成分。

此类错误有: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it?

They waiting for us at the gate.

→They are waiting for us at the gate.

I like flower here.

→I like the flowers here.

You may use knife to cut it.

→You may use a(或the)knife to cut it.

(五)有意添加(Additions)

此类错误的特点是有意识地把某些成分添加到语句之中。

I agree all what you say.

→I agree what you say.

I'm not interested in the book you borrowed it from the teacher.

→I'm not interested in the book you borrowed from the teacher.

I enjoy dancing a lot of.

→I enjoy dancing a lot.

She entered into the office.

→She entered the office.

(六)简化规则(Incomplete Application of Rules)

此类错误的特点是不能“完全地”使用规则,说话人或写作者习惯于使用在较早阶段学到的规则,而不再关注那些较为复杂和较难接受的规则,这可能是因为说话人或写作者认为仅用简单规则就可进行交际的缘故。

此类错误有:

I have not picture to look.

→I have no picture to look at.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stand there.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standing there.

I suggest him the book.

→I suggest that he should read thebook.

How about have a party?

→How about having a party?

(七)配合不当(Archi-formsand Alternating Forms)

表层策略分类中的“早期编造错误”和“交替编造错误”可合为“配合不当”类。此类错误产生的机制属于说话人或写作者在表述过程中没有想到如何正确地进行词语配合。在调查中此类错误有:

I don't know that teachers.

→I don't know those teachers.

I have wrote a letter to him.

→I have written a letter to him.

(八)语际干扰(Interference)

“干扰”问题一直是语言学习的研究者们所关心的问题,随着“中介语”概念逐步被人们接受以及有关“中介语”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者多用Interlingual的概念来代替interference的概念。但在我们掌握的调查取样中,确有一部分属于母语干扰型的错误,如:

I used the cup to fill the water.

→I filled the cup with the water.

I want to become the water warm.

→I want to make the water warm.

但应当指出的是:干扰型错误在全部取样中并不占很大比例,而且此类错误多发生在英语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身上。

四、错误原因的探究

在进行错误调查之中和调查之后,我们曾询问过一些英语教师,请他(她)们谈一谈错误的主要原因。他(她)们的意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1. 语法概念不清;

2. 语言知识不足;

3. 汉语习惯的干扰;

4. 语言表达的熟练性不够;

5. 日常交际经验不足;

此类原因经常可以在有关英语教学的研究文章中见到,也经常可以在英语教学研讨会上听到。应当说,所有这些说法都涉及到了错误的原因,但它们并没有触及错误发生的内在原因。

但是,对上述几种错误进一步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

1. 过度概括或称泛化规则的错误在一定时期内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教师不可能在讲解某些语言规则时,把所有的限制规则全部告诉学习者。学习者总会不知不觉地把已掌握的语言知识超范围运用。

2. 造成错误假定的原因是由于学习者已经把以前掌握的语言结构牢牢记在脑子里。如初学者经过数周的学习,对“He is a worker.”“This is a book.”“We are students.”等已比较熟练。当继续学习实义动词时,其be动词结构会使学生不自觉地说出“He is goes to school everyday.”这样的句子。学习者并非不知道实义动词的使用规则,而完全是由于前一时期学习的内容已根深蒂固地被学习者掌握。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者才会逐步纠正这类错误。

如果认真地研读语言学习理论中有关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的理论,那么,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的概念:中介语(Inter language)

在语言习得的广泛研究中,一些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者和应用语言学者们在探讨习得机制的过程中有一种惊人的发现: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既不是用第一语言去套用第二语言,又不是使用第二语言,他们使用的是“另外一种语言”,由于这种“语言”是一种向第二语言的过渡形态,所以研究者们把它称为“中介语”。首先使用“中介语”这一概念的是Selinker(1972)。当时Selinker指出,在中介语的连续过程中有五个实际运行程序:

1. Language transfer(语言迁移)

2. Over generalization of target language rules(目的语规则的泛化)

3. Transfer of training(训练的迁移)

4. Strategies of L2 learning(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5. Strategies of L2 communication(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我们可以用Selinker的论述来理解中介语的本质。

下面我们根据中介语的特征来探究一下语言错误的具体原因:

1. 把少量的已输入材料转化为可供套用的句型

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初级或中级英语学习者。他们还没有获得像英语本族人所能获得的那样足够量的语言输入材料。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口笔头表达的紧迫需要,他们往往把输入材料中那些较为熟悉或掌握较好的语句转化为可以套用的句型。这样的套用使他们能够说出一些正确的语句来,同时也产生一些因套用而导致的错误。比如,他们熟悉He goes to school with Mary everyday.这个语句以后,就套用此句,他们便说出了She goes to work with me everyday.(正确)也说出了She goes to home with me everyday.(错误)

2. 把归纳和演绎等形式逻辑手段运用到表达活动中来

在语言学习中,关于语法规则的一般性阐述(即通用的规则)往往对学习者有极强的导向作用。他们相信运用规则进行推导(即演绎)是相当可靠的组句方法,在实际表达过程中,他们首先运用那些可供“享用”的现成语句,这时,他们说出和写出正确的语句来。当他们想到某些意思(ideas)而无法联想到现成的语句时,演绎活动便开始了,于是说出了I have done it yesterday./I don't know what the matter is with him./I saw him to enter the office./He didn't enjoy to dance anymore.等错误语句。归纳活动也可以造成类似的错误。

3. 过度警觉

在语法教学具有压倒优势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学习者往往在表达中接受过多的错误矫正,长期积累,便形成了过多的规则警觉点(grammar warning points),这些警觉点就像表示禁止的红灯一样,不断地向学习者发出警告信息。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中,学习者总是力图使用他们认为“最安全”的语言形式来避免“犯规”。前面说的添加性错误、规则泛化都或多或少与过度警觉有关。

4. 情感过程压倒理性过程

此过程与前面的两个过程是相反的。学习者在进行有目的的交际活动中,更注重意义的表达。伴随意思的表达,情绪、情感和动机占据优势地位。语言学把这种现象称为“情感过程”(affective process)。当情感过程具有一定强度之后,理性认知过程的因素退居次要地位,已经学了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则被明显地忽略了,由此产生错误。像忘记使用时态形式、单复数形式、前后时态不统一、名词用格混乱等错误,在表达活动中是十分常见的。

5. 混合使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规则

在调查取样中,单纯使用第一语言规则的情况并不多见。但两语规则混用的现象却占有一定比例。某些错误取样显然受到了第一语言习惯或规则的“指导”。但它们也显示了某些第二语言规则介入的“痕迹”。I hope you to come back soon./I suggested them to do more reading.一类语句就是典型例证。在这样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句型“我希望你做某事。”和“我建议你做某事。”的“影子”,同时也看到了使用不定式的某种“努力”。

6. 化石现象(Fossilization)

学习者在习得一定数量的第二语言句型之后,中介语的发展有可能停滞下来。这些句型就像化石一样牢牢地固定在学习者的头脑里,不管遇到怎样的口头语表达课题,他们都情不自禁地反复使用这些化石般的句型(fossilized structures),如果在不恰当的地方使用这些句型便会产生错误。如初中学生对be interested in的句型十分熟悉,多次训练和使用后就会形成“化石”而固定下来。在高中阶段,他们把have interest in的结构演化为have interested in的结构。据我们所知,I have no interested in it.一类错误在高中的学生中是“世代相传”的。

五、错误分析的启示

错误分析表明:在错误产生的背后,有一种叫作“中介语”的东西在持续地发生、活动、变化、发展着,由此构成中介语连续体。这种中介语连续体贯穿第二语言学习的始终(在第一语言习得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东西)。

既然“中介语”是一种客观的“心理”存在,那么,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就应当思考如下问题:

1. 既然中介语连续体就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那么,错误就应当被看成是学习者第二语言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允许错误的存在,还应当有效把握错误演化的进程,以便使中介语向第二语言靠近。

2. 纠正错误不仅应当适度,而且应当采取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训练方法。

3. 纠正错误的基本前提是保证足够量的语言输入(input),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有效的语言吸收(intake)。有效和足够的语言吸收是减少初级错误、提高中介语质量的可靠手段。

4. 偏重语言认知,忽视语言习得,是造成“化石”现象的重要原因。化石现象容易增加语言表达中的错误。

5. 过分重视语法教学,可能导致中介语的畸形发展,并会增加错误的发生概率。

6. 注重准确性、忽视流畅性的作法不利于英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减少语言错误。

7. 英语教学应当把习得过程和语言的情绪情感发展过程结为一体。

8. 语言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固定的次序,因此,教师应当使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材的使用更好地适应语言能力发展的固有进程。

英语教材的编者也应当重视“中介语”的问题,概括起来讲,至少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1. 既然语言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固定的次序,那么,教材所设计的教学过程也应当充分考虑这种固定的次序。

2. 学生的学习不可避免地要在不断的“试错”中取得进步,教材的程序就应当允许学生在一段时期里出现某一错误,给他们以“试错”的时间和空间。

3. 既然“中介语”的发展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进行的,那么,教材的设计就应当在兼顾认知和习得的前提下,适当地强调习得。

4. 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应当有助于学生逐步改善和发展“中介语”,而不应当追求“一次到位”。

5. 学习者改善和发展“中介语”的过程首先是一种语言行为的自我调整过程。因此,教材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实际上,这方面的训练就是学习方式和策略的训练。

六、结束语

在错误分析领域,国内外研究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结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进行了一些调查分析,认识到中介语假设和语言错误研究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扩大调查规模,积累不同条件下的错误取样,提高分析力度,改进分析方法,争取在两三年内对我国学生外语学习过程作出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描述,使更多的英语教师真正从心理上了解外语学习的特点,进一步促进外语教学的改革,进一步促进外语教材的改革。オ

参考文献

1. Heidi Dulay,Marina Burt & Stephen Krashen:獿anguage玊wo,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2. R.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3. H.H.Stern: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4. H.H.Stern:Issues and Op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 WolfgangKlei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英语创新教学模块投放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