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实施新课标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1)(2)

2014-01-12 01:10
导读:(2)不同学习水平阅读策略的差异 阅读策略不但在阶段上有差异,而且在水平上也不同。最大的差异表现在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这一策略的运用上。中级水平
(2)不同学习水平阅读策略的差异
阅读策略不但在阶段上有差异,而且在水平上也不同。最大的差异表现在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这一策略的运用上。中级水平的学生对这一策略的运用要比初级水平的学生多一些。甚至有一些初级水平的学生即便是到了四年级还没有完成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阅读过程的转变。许多初级水平的学生在运用寻读和略读的方法查找文章关键词和大意时还有困难。而中级水平的学生在此方面要比初级水平的学生做得好。他们可以轻松地运用这些策略作出更为准确的推断,从而概括文章的大意。
(3)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差异
表现在他们的阅读量上(既包括第一语言材料,也包括第二语言材料)。中级水平学生的阅读量要比初级水平学生的阅读量大。而初级水平学生只要肯花时间和精力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也是完全可以提高阅读水平的。而那些不能够积极完成阅读作业的学生在阅读考试中的成绩则不甚理想。另外,经过调查发现阅读书籍的页数与阅读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大量的书籍和做各种各样的练习无疑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读的内容,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学生还必须注意他们所运用的阅读策略及方法是否正确。一些课本有理解部分的练习,但用于泛读教学的课本却没有这样的练习。因此,在阅读结束之后,与其他人进行谈论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像讲故事和辩论这种合作形式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更清楚的表达思想,而且对他们的听说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综合运用各种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技巧的培养 大学排名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书面和口头方式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可见,阅读课不仅仅要教学生理解单词、词组及句子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使用这些词及表达方式,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因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还需要在比单纯理解单词、词组及孤立的句子等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就是在教会学生遣辞造句、正确使用英语的基础上还要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自觉地理解课文的内部含义、交际意义、句间关系、段落关系、语篇布置及主题思想上。一篇文章的分析包括两个层次的工作:对句子的分析和对段落乃至对整篇文章的分析。每篇文章,教师应该力求采取以下步骤教学::
1、找段落大意。应该让学生了解阅读某些文章时没有必要去了解细节性的内容,而是主要弄清其中心意思。阅读报纸、杂志及一些参考资料就属于此种情况。另外,还要告诉学生一个段落通常有一个中心意思,把握它,是理解文章的开始。为训练这一技巧,教师应引导学生:(1)阅读速度要适当加快,但要比略读慢些;(2)少注意像人名、地名、日期、数字等过分细节化的内容,把主要精力放在作者的主要思路上;(3)在文章后面给出的三或四个选项中,对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选项加以核实。
2、找主题句。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段意常常通过主题句表达出来。大多数情况下,段落的起始句就是主题句,但有时也可能出现在段落的中间或结尾部分。能够找出主题句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该段的段意。
3、找论据。段意总有一到几个论据来加以证明,如事实、例子或针对论点进行的解释等。一些学生掌握了判定中心思想的技巧,教师就应该再提供一些阅读练习以培养学生找论据的能力。
4、理解全文。一篇课文往往由几大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又是由相关联的段落结合在一起的。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是关键。要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 Kathleen T Mcwhoiter 认为,要按四步走:首先,必须充分理解组成这一部分的每一个自然段,它包括能够找出它们的主题句,段意;其次,必须明白这一部分要说明的主要内容;第三,要识别出作者是如何阐述其中心内容的。每一自然段又是怎样为中心思想服务的;最后,还必须找出组成这一部分的段与段之间又是用了哪些词连接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5、弄清篇章结构。作者写文章传递给读者什么信息,在他下笔前就已考虑好了。这一信息或许是一组事实,或许是一个故事,或许是一种观点等。要把这些信息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要决定先从哪里着笔,遵循什么顺序,哪些地方该着重强调等。他不但要清楚讲什么,还要选择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这一切就是指这篇文章的篇章结构。  

四、重视知识性欣赏性阅读策略,提高测试性阅读能力
从学生英语阅读的目的和学习策略的调查结果显示:(1)学生的阅读目的主要是满足测试要求、补充课堂学习不足或进行阅读欣赏;(2)各种类型进行的学生在阅读策略的选择上没有太大差别。 可见学生的英语阅读主要是测试性阅读,而很少进行知识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
1. 测试性阅读。所谓测试性阅读(reading for test)就是平时所说的阅读理解。根据测试要求,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文章大意,并根据理解做出相应的回答。从对阅读材料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学生进行此类阅读就是为了获取信息。因此,在此类阅读中,学生会运用认知策略达到测试目的。
2. 知识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应用语言学中知识性阅读(content reading)可理解为阅读书本或其它的学习材料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总是有限的,要想更好的吸收、消化课堂所学,使之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在课外进行必要补充。但是所要补充的内容并不是随意的,必须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相关选择,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前面引用《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八级读的目标中也提到: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加上《英语课程标准》对于文化意识的强调同样要就我们重视知识性和欣赏性阅读,它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还对文化意识作了详细的分级目标要求,如对八级的阅读要求: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1、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
2、理解英语交际申常用典故或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而且现行高考英语“ 阅读理解”题共有五篇,平均每篇单词总量为250个左右,其生词率约占3%,要求在 7分钟之内完成。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篇文章进行精雕细琢,逐词逐句阅读接受信息的话,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好答卷。仅凭测试性阅读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知识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的指导,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在知识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时,我们要指导学生注意以下三种策略:
1、语言文字障碍的解决
学生在进行英语欣赏性阅读的时候,首要的问题是运用尽可能多的英语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已有的前结构(个体通过学习已经具有的语言文字知识)中的最熟知的内容,理解自己认知结构中最轻松的内容。只有当学生熟练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时,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语言文字障碍的解决有许多方法,例如,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根据句法结构猜测词义,根据常识推测词义等等。
2、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
欣赏性阅读不仅存在单词和意义融为一体的问题,而且存在语言表达方式的结构和语用方面的问题。表面看来,学生阅读的是语言文字,但文字背后是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学生阅读上的关键问题就是语言表达方式和用法上的习得与内化。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一方面是由文字到思想,另一方面是由思想到文字。文字的解码和歧义的消除,离不开读者已有背景知识的参与和运用。一个拥有讲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方面知识的人,在阅读有关内容的材料时,要比不具备这方面知识的人轻松的多,理解也会透彻的多,也就更容易进入角色,达到欣赏的目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的。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针对文字的意义,更多的是学习一种文化事实。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3、语象境界到心象境界的转化
语象境界是英语学习的较低境界。学生在此境界之下,受时间、阅读目的和心情的限制,精神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不可能从心底真正地去品位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文化内涵。而心象境界则属于英语学习的较高境界。学生在此境界之下,精神处于超然状态,具有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心境,充分内化自己语言前结构知识,感悟文章的文化内涵,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进行心灵交流。进入该阶段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语言前结构知识和兴趣爱好选择符合自己阅读品位和阅读能力的文章。一般而言达到此种境界的学生更多会关注英语文学名著。因为在文学名著中,性灵、神韵、思想、见识、知识、感情、语言是交织为一体的,学生可以自然而然的感受英语的魅力,由表层性的学习进入深层性的英语修养、文学修养、美学修养和哲学修养。
著名作家培根在《 On Studies 》中说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that is,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 others to be read,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也就证明了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我们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同样在不同目的的支配下我们理所当然地要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
要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找到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因素,指导学生采取恰当的阅读策略,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真正做到读有策略、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那么阅读理解教与学的水平必将得到提高,为其终身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参考文献:
[1] H. Douglas Brown,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Pedagogy [M]北京: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Andrew D. Cohen,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Language[M] . Addison Weslev Longman Limited, 1998.
[4]McKay. Ronald, Teaching the information一gathering skills [M] In Long, Mickael H, and Richards,  Jack C.(Eds.) Methodology in TESOL: A Book of Readings. Newbery House Publishers. 1987.
[5] Sandra Silberstein, Techniques and Resources in Teaching Reading.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David Gardner & Lindsay Miller, 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7]《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平文江,《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效率》,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
[9]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
[10] 黄娟云,《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三种模式及其应用》,汕头大学学报,1999,1.
[11]胡春洞,戴忠信,《英语阅读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12]朱昱,《大学英语阅读策略浅谈》,淮海工学院学报,2004,12.
[13]葛运河,《浅谈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10 .
[14]李丽,《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2003,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英语教材中循环扩张编排的分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