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1)(2)
2014-03-15 01:12
导读:1. 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当代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不再是一个知识面单一的孤立个体,而是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
1. 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当代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不再是一个知识面单一的孤立个体,而是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材。这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被赋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课文内容往往涉及西方国家的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业、农业等,并且课文信息量大,能生动地再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可读性强。教师在备课时和上课时若具有强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识,那大学英语课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就会变成具有很高欣赏品位的艺术赏析课。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教育观、文学修养、价值观、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除了教师利用教材之外,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从英语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3]。具体而言,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下方法:
1)对比法:可将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标志与自身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风俗习惯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长江大桥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感觉怎么样?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出发,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再有如中西方对待老人的态度不同,中国认为“老”是成熟、资深,而在西方“老”则意味着无用、孤独。
2)实物讲授法:教师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实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药和西药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实物对比,如邮票、报纸等。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文化。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任务教学法:教师在讲授文化知识时,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好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中西方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并列出family tree. 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类型:Extended family (大家庭)、Nuclear family (核心家庭)、Single-parent family (单亲家庭),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中则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异同。
4)讨论法:定期就课文涉及的内容和新近发生的中西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由言论。比如通过活动来讨论两种文化的寒暄方式、时间观念、购物习惯等。进一步强调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4]。
3.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我国高校的外语课堂教学,无论在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检测手段、教学所需时间、空间和学生交际范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仅凭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达到从深层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5]。例如,可以举行英语
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某一文化现象、文化内容进行演讲,辩论。举办
戏剧表演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以课本剧为依托,鼓励学生的大胆想象和创新,争取能使学生以目的语文化成员的身份来参与表演。同时,还可以创办英语角、英语沙龙,定期开展一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邀请学校归国
留学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举办外语影视或
音乐欣赏会,更多地来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状况,从而能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进而学会去欣赏。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4.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强调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主体文化是相对于客体文化而言,是指母语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谈话的主题和涉及的内容是受双方的文化背景制约的。如果谈话的对方涉及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经济制度、文化遗迹时,假若你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此时此刻,即使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也会把自己置于很尴尬的境地[6]。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强
化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系统地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报刊与书籍,使学生不仅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也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能有效、准确、得体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
五、结语
一个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21世纪中国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只有将自己的社会经历、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作为自己思维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了解他国文化,这样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才能知其所以然,表达思想时有话可说。总之,一个优秀的外语学习者,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的使用者,还应该是另一种文化的接受者。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培养方法也应该是多角度的,多层次的[7]。教师只有根据教材、学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目的语,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和全面发展能力的21世纪新型人才,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 Barry. Tomalin Susan Stemplesk. Cultural Awareness[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2-13.
[2] Carley H. Dodd.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ifth edition)[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2-45.
[3]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7: 73-76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 中国大学教育,2004: 5.
[5] 刘卫东.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7): 127-128.
[6] 王福祥,吴汉樱. 文化与语言[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63-64.
[7] 庄淑娟. 如何加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 (6): 699-700.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贾连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