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节常态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温红丽
2014-07-05 01:10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由一节常态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温红丽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由一节常态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温红丽 英语学科
【摘
由一节常态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温红丽 英语学科
【摘要】
“减负增效”的有效实施基于高效课堂教学的展开,课堂是增效减负的主阵地。“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是每一个教师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如果这时能充分发挥公开课的示范作用,让集体智慧成为“航标灯”,也许就能让大家事半功倍了。然而,如今的公开课要么为比赛,要么为展示,常常要设计毫无瑕疵的教学设计,甚至请来课件高手制作一些高水平课件。这样的公开课离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是渐行渐远的。既然公开课要起到示范、指向性作用,那么对于其可操作性的要求就不能低。我们组织公开课,寻求的是“常态”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越接近原生态,越具可学性,越便于普及。所以原汁原味的常态课就更为实效些。
【正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把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写进总书记和总理的报告,这在党和
的历史上都是第一次,它表明党和国家对减负问题的高度重视。
“减负增效”指在提高学习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减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消除机械的、重复的、无用的劳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减负增效”增效在先,只有教学效率、效益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才能真减负,才能取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所以“减负增效”的有效实施基于高效课堂教学的展开。
课堂是增效减负的主阵地。“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是每一个教师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如果这时能充分发挥公开课的示范作用,让集体智慧成为“航标灯”,也许就能让大家事半功倍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公开课的现状
公开课的意义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给执教者一次锻炼和提升的机会。通过课前的反复琢磨、深度解读教材以及课后众人帮助的反思,可以深入、多视角地回顾教学流程、审视教学行为,逐步生成教学智慧,从而使执教者在一次次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走向成功。另一方面就是让听课者能从公开课的观摩活动中,学习借鉴上课教师的成功经验,触类旁通,获得教育教学成功的启示。让每一位听课者设身处地,置身于教学场景,反思比较,寻找组织课堂教学的最佳形式、最佳方案,从而挖掘、提炼经过理性思考的教育教学原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个体行为,使教学活动得以高效实施,最终获得教学能力的提升。它对课堂教学研究起着示范性作用和指向性作用。
然而,现今公开课的现状却未能尽其意。如今的公开课要么为比赛,要么为展示,为了追求其观赏性,不惜一味地营造一种“活跃”的氛围;为了追求其观赏性,常常要设计毫无瑕疵的教学设计,抛弃一定的所谓单调其实必须的语言训练;甚至请来课件高手制作一些绘声绘影、画面精美、令人惊叹的高水平课件。这样的公开课离常态课,离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应该是渐行渐远的。想想我们平时的教学,有多少教师能有这样的水平与精力,为每节课这样精美打造呢?所以对于听课者来说,公开课就好比是大餐,是满汉全席,能吃却不会做,相反,常态课就好比是家常菜,吃了,看了,基本回家也就能学着自己做了。尝试几次,说不定还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所以,让公开课回归常态是有些“大道至简”的意味,应该成为一种趋势。
二、一节原汁原味的常态公开课
前几天,在一次常州市天宁区课堂研究公开课展示活动中,我有幸见证了一节成功的常态课。我把它比作是一道可口的、精良的、味儿一点儿也不比大餐示弱的家常菜,真是浓淡相宜,食之如甘。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这位教师执教的是小学牛津英语6A Unit 2 Ben’s birthday Part E: Read and match。 纵观整节课,老师把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融为了一体,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抛弃了那些看似热闹、花里胡哨的东西,真正为了学生的成长,让课堂成为了学生成长的家园。学生在课内学得主动、学得有趣,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看来有以下几个亮点:
1、精心设计、巧妙衔接
课堂教学倡导要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参与。本节课中,老师十分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衔接巧妙自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运用和提炼语言能力,体验学习的成功。首先,她在上课一开始就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进行知识的复习与迁移。由简单对话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date is it today?逐渐引入I like September, because there’s a special day in September. Guess, what’s it?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一向对猜谜游戏感兴趣,一下子由先前看似有些枯燥、机械的对话中激发了使用语言的主动与乐趣。在学生猜出It’s Teachers’ Day 之后,老师趁热打铁抛出一问:Teachers’ Day is a special day in September. There’re a lot of special days in a year. Do you know any other special days? 小学生同样因为年龄特点,有好胜、好表现的冲动。为了让老师和同学们称赞,他当然会产生说的欲望,于是就有了使用知识、使用语言的欲望。‘I know New Years’ Day, it’s on the first of January .’ ‘ I know May Day, it’s on the first of May.’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平时常态课下的扎实功底,她很注重知识的拓展与链接,不拘泥于教材目标,而是依据教材内容适时渗透一些相关的节日信息,让学生想说、有话说。再接下去,老师又抛砖引玉,I like September because it’s also important for me. My birthday is in September. Please guess: When’s my birthday? 从而引导学生使用一般疑问句型:Is your birthday on the …? 再通过When’s your birthday ? What would you like as your birthday present? When’s her birthday ? What would she like as her birthday present? 等的问答对本课重点句型进行大量的输入和输出,为接下来的听力练习做好铺垫。听力练习完成后又提供句型Whose birthday is on the …Is …’s birthday on the …? 让学生操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立足本位,启发思维
在这些到位的前期复习工作结束后,李老师又抛出一问:How do you spend your birthday ? 一下子又调动起了学生的谈论欲望,从而引入本课的新授环节Part E :Read and match. 教师先将六幅图逐一以PPT呈现,新授candle, blow out the candles, doorbell 和 take off one’s costume 只在图边以拼读法呈现,教师以综合、灵活的课堂用语组织学生look and say。单词障碍扫清后,师生根据PPT ask and answer What’s on the big birthday cake? What do the candles mean? Look at Ben’s face carefully, Does he know who Aladdin is? Look at the children. How excited they are! Shall we sing the song “Happy birthday to you” to Ben together?在师生问答过程中,E部分内容在已从学生们口中讲述出来。接着,教师请学生进行Listen and match , 整体呈现E部分内容,最后打开书本,进行 Read and match, 并且集体朗读整个语言材料。在难点突破的基础上点面结合,始终体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言学习的基本法则。通过说图、听录音、回答问题、朗读、阅读练习巩固等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语言和情感都得到了交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智者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如同一个魔术师,她懂得如何利用手中的魔术棒,催开学生灿烂的思维之花。在这位老师的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她十分注重对学生用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值得我们学习。
3、拓展迁移,渗透德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从“知识型”“智能型”向“全面型”“个性发展型”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英语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最后一个环节,该老师也不忘情感育人,她以一问‘Do you know when’s your parents’ birthday ? What can you say when their birthday ? 引发学生反思,进行感恩教育,然后提供给学生一些可以送父母的生日祝福语,教学生做生日贺卡给双亲,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拓宽了知识面,还再一次激发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热情,极大地再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不难想象,在老师长期的引导下,启发下,她的学生一定是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这样一节常态公开课的展示,给了我们听课者一次良好的示范,指导我们如何在常态教学中组织有效教学。
三、公开课回归常态能使其更具实效性
既然公开课要起到示范、指向性作用,那么对于其可操作性的要求就不能低。我们组织公开课,寻求的是“常态”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越接近原生态,越具可学性,越便于普及。所以原汁原味的常态课就更为实效些。
常态的公开课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说对教材的深入钻研,课堂结构的巧妙安排,单说教学方法的精心选择,教学语言的逐句推敲,以及多次地试讲和反思,凭教师的“单打独斗”很难达到。所以常态的公开课也一样必须“磨”,“磨”中提升教师素养,“磨”中精益求精,毕竟其作用在于树立标杆,引领教改方向。它虽然与随堂课存在着区别,却应离随堂课很近。它实质上就是要求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磨练与经验,能够将非常态化的教学变成一种高水准的常态化、个性化教学。理想目标是随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逐步消除常态课与随堂课的距离。
总之,把课改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需要载体传导,必靠桥梁过渡。公开课以其直观、形象、操作性强的独特优势,在引领课改方向、提升教师素养、解决教学难题、实现有效教学、追求学生发展等方面,义无返顾地担当起了“载体”与“桥梁”的作用。因而终上所述,让公开课回归常态应该成为一种趋势,让公开课返朴归真吧!
【参考文献】
《常州市学科教学建议——英语》
《公开课引发的思考》作者:傅开国——《福建教育》2006年第11期
《教育文摘》 200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