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 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2)
2014-08-28 01:44
导读:全球化使英语已经成为一门被世界所拥有的国际语言 ,同时也加剧 了英语 的本土化。本土化 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再生 的过程,是英语和本土文化相结合
全球化使英语已经成为一门被世界所拥有的国际语言 ,同时也加剧 了英语 的本土化。本土化 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再生 的过程,是英语和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英语在本土化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制度化或实用型变体 ,如除 了原有 的英式英语 、美式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之外,又在 以英语 为第二语言的国家出现了诸如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南非英语等 ,并慢慢为英美国家所认同。与此同时 ,在以英语为
外语的国家也 出现了 日本英语 、巴基斯坦英语等 ,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也逐步得到英语 国家人士的认 同。而中国英语就是在这一大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 的。中国英语的形成是中国英语使用者在英语交际过程中由于英汉思维差异和缺乏表达 中国特有事物的英语结构,而顺应母语文化、思维以及母语语言结构的结果 ,是文化、思维及语言结构层面上的一种补缺现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 ,极大地丰富了英语的词汇量,增强了英语的表现力 ,扩大了英语在中国和中国文化上的影响范围。
二 、中国英语的概念界定
第一位给中国英语下定义的人是汪榕培。1991年 ,他在《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一文中把中国英语界定为“中国人在 中国本 土使用 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 国特色 的英语”。1993年 ,李文中在《中国英语 和中国式英语》一文 中对 中国英语作 出了新的界定。他认为 ,以往把中国英语理解为英语中表达中国特有事物 的词汇,“虽然道 出了中国英语的主要构成 ,但未免太狭窄”,而汪榕培对 中国英语的定义 “虽 更严 谨和富于概括性,却嫌粗泛”。
1995年,张培成 和谢子君两位 学者先后撰文 ,对 中国英语发出了冷静 的质疑。张培成认 为:汪文与李文“在看待 中国英语的问题上 皆忽视 了一个重要方面——使用 目的与国别变体的关 系,因而导致 了结论上的某些缺 陷”。张文指 出,中国英语不是一种已经制度化的“国别变体”,而是“作为外语 的变体或“使用型变体 ”(performance variety)。不久 ,贾冠杰和向明友 (1997:11)也给中国英语下 了一个定义 :中国英语是“操汉语 的人们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 ”。显然 ,这个定 义是对 汪榕 培的中国英语定义的修订,虽然将之扩展到 “操 汉语的人们使用的”范畴 ,但仍有遗漏之处。中国英语的中国特点可视为中华民族特有文化和思维方式在英语使用中的反映。但是,某种思维方式可以脱离原来的语言载体而沉积下来,影 响一个人对其他语言的使用。拿美国的华裔作家为例,他们的作品有一股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