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视点转移(2)
2014-09-04 01:51
导读:11There was an amazed silence. 人们惊愕不已,一时间寂静无声。句中“惊愕的”一词本应用来修饰人,作者却将它移用修饰“寂静”,故翻译时应视点转移。 21The
11There was an amazed silence. 人们惊愕不已,一时间寂静无声。句中“惊愕的”一词本应用来修饰人,作者却将它移用修饰“寂静”,故翻译时应视点转移。
21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农夫荷锄犁,
倦倦回家门。诗句中“疲倦的”应修饰“农夫”,但被诗人移用修饰“道路”。从英文本身来讲这种用法独特、生动、引人入胜。但是如果直译成汉语,就成了“农夫荷锄犁,回家倦倦路”。比较起来第一种译文突出了农夫劳作后疲惫不堪地返家这一主体形象,第二种译文则让人对“倦倦路”颇费思量。
(四) 形象转移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就英汉两个民族的比喻而言,因为各自文化不同,在很多情况下,两种语言中某一比喻的喻义相同,但喻体相异,即“意和而形离”。
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中一定要根据不同民族的联想特色,在不影响喻义的情况下,实行喻体翻译的形象变通,不能一味地照搬,否则会损害语义。如:
11Kill a fly with a spear1 杀鸡用牛刀。
21Don’t be a chicken. 别胆小如鼠。
31Like a hen on hot girdle1 像热锅上的蚂蚁。
41Have a wolf by the year1 骑虎难下。
51Milk the bull1 缘木求鱼。
如果直译上述的例子,例1 为“用长矛杀苍蝇”,例2 为“胆小如鸡”,这样的表达显然不符合我们中国人“杀鸡焉用宰牛刀”和“胆小如鼠”的习惯说法。 (五) 颜色转移
颜色与我们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