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Douglas Brown 在《语言教学原则》一书中说:学习外语几乎每时每刻都得理解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的人。那么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行为,也应每时每刻都得理解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的人。尤其是汉英两民族因地域、历史等原因在语言体系、文化背景、传统习惯、思维方式方面相距甚远。
因此翻译的时候必须兼顾二者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的不同,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才能准确地转述原语所要传达的信息。
在实践、授课、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从视点转移这一角度来论述翻译过程的灵活与变通不多,遂潜心成文,以期对此做些探讨。
一、视点转移的所指
翻译中的视点转移是指翻译者按照译语的思维方式或表达习惯重新组织原语的信息,从与原语不同甚至相反的角度来表达同样意思的一种技巧;是翻译者为如实、准确地转述原语信息而常有意或无意地使用的一种手法。
二、视点转移的运用
视点转移这一手法常用于哪些情况呢? 下面本人将从八个方面来说明视点转移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一) 感情色彩转移
英语有些词义是中立的,本身不表示褒义或贬义,但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可能具有褒贬的意味,翻译时就应该用具有褒贬意味的对应词来表达,此为语境对语义的制约,或称之为“语境效应”如:
11 需要用褒义的词来翻译(1)While driving along the road ,he was asked to reflect on hishopes and ambitions . 在途中请他谈了他的希望和抱负。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2)My sister is so thin that she looks strikingly attractive. 我妹妹那么纤细,看起来迷人极了。
21 需要用贬义的词来翻译(1) He was a man of integrity ,but unfortunately he had a certain reputation. 他是个正直诚实的人,但不幸有某种坏名声。
(2)My sister is so thin that she looks sick. 我妹妹骨瘦如柴,
看起来就像生病了一样。
例句中的ambition、thin、reputation 三词本身都属中性词,
在句中前言后语的约束下修辞色彩发生变化,尤其是“thin”
在前面的例句中含义是“纤细”,而在后面的例句中含义却是“骨瘦如柴”,二者在语义上差别很大。所以翻译的时候要求译者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有全面细微的理解和感受,然后调动视点转移的翻译手法,用恰如其分的译文,使读者也获得等效的理解和感受。
(二) 数字转移
在汉语里,数字后面跟随着名词,所表达的信息一清二楚。而英语中数字的内涵远比汉语中的数字丰富得多。这些数字到底指什么,对中国学生来说有时是个谜。所以我们在做一些数字翻译的时候,为了尊重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有时候不能一对一地硬译,应该运用视点转移的手法,在不违背译语表达习惯的情况下如实地转述原语信息。如:
11Think twice. 三思而行。
21In two minds. 三心二意。
31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
41To the nines. 十全十美。
51One in a thousand. 百里挑一。
如果直译上述的例子,例1 为“二思而行”,例3 为“乱六七糟”,例5 为“千里挑一”,皆不符合汉语的日常表达习惯,
故翻译时应有所变通,分别译成“三思而行”、“乱七八糟”、“百里挑一”。
(三) 描述词转移
在英语中,本应该用来修饰一种事物的描述词被用来修饰了另一种事物,这种现象统称为transferred epithet (转移描述词) ,相当于汉语中的移就词格。在翻译这样的表达时,运用视点转移的手法,才能准确表达原语的意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