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再思考(2)
2014-09-14 01:45
导读:2 、打好语言基础和提高文化素养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人类思想的形成借助于语言,同时人类的思想又
2 、打好语言基础和提高文化素养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人类思想的形成借助于语言,同时人类的思想又常用语言的形式进行表达。因此,人类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和其它语言结构里。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适应,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决定了其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来定芳等 1996:145)。随着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对于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国外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各种文化特征都在其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们的印记。如:形容词“胆小”,英语用"as timid as hare"(胆小如兔),而汉语的对应成语是“胆小如鼠”。在汉语文化中,“鼠”代表“胆小”,而“兔”却是“敏捷、迅速”的象征。再以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为例:英美人常视狗为“人之良友”,许多谚语都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生活和行为,常有善意,如"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但狗在汉语文化中的形象恰恰相反,往往带有贬义,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挂羊头,卖狗肉”,“救了落水狗,反被咬一口”等。
同样,人们的语言行为与其文化不可分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行为。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天经地义、习以为常的事,对另一个民族可能会显得完全陌生、不可思议。在汉语文化中,两位朋友在路上相遇,他们会问:“你到哪里去?”如果是吃饭时间,常用的客套话是:“你吃过饭了吗?”然而,你用这种方式与西方人打招呼,就会产生误解,使对方感到奇怪,甚至不安。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的四个重要参数是:(1)合乎语法,某种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