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果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实效性(2)
2015-01-21 01:39
导读:5. 提问的对象要有广泛性。“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之一。然而,有不少教师往往喜欢提问少数“尖子生”,而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
5. 提问的对象要有广泛性。“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之一。然而,有不少教师往往喜欢提问少数“尖子生”,而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或答不正确而避开他们,“尖子生”成了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常客”。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积极思考,不主动参与,而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导致他们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每况愈下,所有这些都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因此,在对基础知识的内容进行提问时,可以面向中下程度的学生;面对知识难点的提问,就要面向中上程度的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行有效教学。
6. 课堂提问要注重互换性。从各种教学观摩、评比活动中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学生向教师提问,提问似乎成了教师的专利,这是不正常的。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著名科学家李正道也指出:“什么是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答”,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学问”。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师生互动。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教师要积极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以学习同伴者的角色进入学生内心世界,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课堂提问中,要注重师生互动,既可以教师向学生提问,也可以学生向教师提问或学生向学生提问。
7. 课堂提问要有等待性。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所留的时间很短,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增大,他们往往会因组织不好而放弃回答的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