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汉语的正迁移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5-09-15 01:07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发挥汉语的正迁移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的迁移理论出发,从高中英语新课标和考
【摘要】本文从
心理学的迁移理论出发,从高中英语新课标和考试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原因,汉语正迁移和英语阅读教学的关系,如何运用汉语正迁移及避免负迁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关键词】迁移规律 汉英阅读中的共同因素 运用汉语正迁移一、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1.《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英语阅读技能目标提出如下要求:(1)找出作者要传达的主要信息;(2)按要求辨认语言结构、内容、事物发展顺序和程序;(3)辨识内涵的主旨或观念;(4)辨认、辨识、比较事实、证据和观点以及定义和假设等信息;(5)对事实和证据进行评价和判断;(6)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事实和证据得出结论;(7)进行逻辑推断等。2.《高考考试大纲》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拨导向作用近几年NMET“阅读理解”部分是高考英语试题的重头戏,其考查的主要内容为: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词义;做出简单的推理判断;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赋分多,阅读量大,选材源自真实生活,语言地道,体裁多样,题材丰富,对中学英语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反拨导向效果。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的现象。这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
高考试题分析中清晰地反映出来了:概括文章主旨缺乏针对性,以偏概全;捕捉文章信息不分主次,缺乏综合,推测词义脱离语境,一知半解;推理判断看不出线索与事实的关系;理解结构找不到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关系。造成上述不良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重四轻”:重语言知识(词汇、语法)轻语篇分析、技巧指导;重语言能力,轻语感培养;重阅读结果,轻过程调控;重应试教学,轻情感培养。其实,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利用各种学习策略引领阅读过程,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运用汉语迁移来解决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三、汉语正迁移和英语阅读教学的关系1.关于迁移心理学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原有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的影响。无论是“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是“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实质上都是迁移能力(transfer)的外在表现。母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中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英语学习中,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而整合的心理语言结构,有效解决当前问题。同时,通过具体运用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以改造和充实,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调节机制,实现由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化。2.汉语阅读教学和英语阅读教学的共同因素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有一部分取决于已学东西和将学东西之间的相同因素。学习任务的构成成分包括结构的和表面的两大类。所谓结构成分是指学习任务中与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相关的成分;而表面成分是指学习任务中与最终目标的获得无关的成分。任务间的共同因素导致任务的相似性,不管结构的还是表面的相似都决定迁移量的多少。学习的对象的共同要素越多,则越容易产生正迁移。下面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语文高考考试大纲》对阅读的要求:(1)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②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③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文本,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2)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和文学作品①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词义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②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③鉴赏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过和《英语课程标准》、《英语高考考试大纲》中“对阅读的要求”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汉语和英语的“阅读教学”的诸多共同因素:都强调理解、把握文中的主要信息;都注重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都强调根据不同文体,灵活运用阅读方法;都注重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根据文章内容作出推断和想像;都强调理解、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这些共同因素为运用汉语正迁移解决英语阅读中的问题提供了可能。3. 建构汉语正迁移的基础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注意二者的共同点,让学生运用其掌握的相关汉语知识,去对英语学习产生促进作用,进而为阅读的正迁移打下扎实基础。(1)语音方面:利用汉语中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基本相同、相似的对等音素,拼读相关英语音标。(2)词汇方面: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语言可分为理性意义词汇和联想意义词汇。英语的理性意义词汇多数可用汉语相应的词来表达,其意义在上下文中是完全相等的。如一些专有名词。学生在记忆这些单词时,可以借助汉语的理解加速掌握。为了让学生更灵活地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教师还可以利用汉语中形声字构字法,指导学生分析英语单词的构成(词根、词缀)。通过学习词根、词缀,避免死记硬背,进一步扩大词汇量,进而促进正迁移。(3)语法方面:英语的一些基本句型和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为运用汉语的正迁移提供了极大便利。如:I study English.我学英语。即汉语中“主 谓 宾”结构。四、运用汉语正迁移,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学了什么),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如何去学)。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较为广泛的迁移。在前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之所以能够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去,是因为在前一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其迁移过程的实质是已有的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的类化或新旧经验的协调过程。因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学习迁移的原因不在外部事实而在内部条件。学习的迁移并非因为个体学到的某种现存的知识,而是由于他通过对课题条件的分析和概括得到的某种知识,学习能否迁移及效果如何,取决于对所解决的课题的分析程度。那么,在英语的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汉语的正迁移呢?1. 在熟悉文体、把握语篇上做文章文章体裁是表现文章信息的布局模式。众所周知,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体则是这个载体的组织形式。因此,文体对信息的组织和布局(文章结构)影响重大。不同的文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果不熟悉文体,阅读往往带有盲目性。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常见文体有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此外,
应用文也经常出现在各种测试中。如何阅读这些文体,学生在多年的母语习得中已逐步形成了思维定势,如果英语阅读能借助这些思维定势,一定能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1)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是一种常见的英语文体。就广义而言,叙述性文字包括小说、故事、传记、历史等(在高中教材上占有不小的篇幅),如小说、故事类:Albert Einstein,Gandhi等。初中语文教材将记叙文的要素概括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由、经过、结果。这和英语中记叙文的五个“W”(who, when, where, what and why)基本一致。因此,可迁移汉语记叙文的教学方法。关于小说和故事类文章,汉语将其三要素归结为:人物、情节、环境。情节性较强是汉英类文章的突出特点。此外,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外国名人故事或小说篇目,如《我有一个梦想》(高中第二册)、《项链》(高中第三册)、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的故事,为英语教师实施汉语正迁移提供了绝好的素材。(2)说明文阅读说明文主要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变化、特征或功能进行介绍,其目的在于对所写事物进行解释,回答“怎么样”、“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就是以说明文为主编排课文的。汉语中对说明文的要求是“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的顺序是什么”、“用什么说明方法”,这一要求同样适用高中英语说明文阅读。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引用等。说明文一般来说层次分明、结构严谨、逻辑关系清楚,呈现为“总—分—总”的结构。说明文都有一个(或多个)明确的被说明对象以及与被说明对象有关的主题。如SB 2A No Smoking, please一文中,吸烟是object,吸烟引起的危害是theme。作者通过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对这一现象加以说明和介绍。该文以数字说明为主,如:In China:38% of the population smoke, 89% of smokers are male; in 1989 the government received 25 billion yuan…说明信息分布的模式呈现一种立体格局—各个侧面(细节)之间既有系统的、有机的联系,以形成对主题的完整概念,又有各个侧面同文章中心的联系。在教这类文章时,教师可列出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的数据、表格、提纲等,帮助学生寻找理解的重心,使文章脉络变得清晰。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以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从大的方面来看,是说明文的特殊形式,这类文章或用图形或用表格,形式多样,如通知、海报、产品
说明书、新书推介等,我们只要扣紧说明文阅读的特点,根据阅读目的,有意识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就可以了。(3)议论文阅读议论文是作者对人或事的好坏、是非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汉英中的该类文章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初中语文第5册以学习议论文为主,文章构成多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结构上表现为“分—总”、“总—分”或“总—分—总”。这类文章一般总是在开始时先将议论的问题和自己的立场、观点阐述清楚,往往文章的标题指明了要讨论的问题,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则体现在主题句中。另一方面,也要将对立方面的立场、观点做一分为二的交代,以便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做到既客观公正又有的放矢。议论文的信息组织有严密的逻辑性。在阅读中应注意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领带关系,注意论据和论据之间的层次关系,还应注意论证方法的变化以及结论的引申意义。议论文和说明文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段落大多有主题句。主题句一方面是段落的中心议题,另一方面也表达一个侧面,说明该段落与文章中心的关系。因此,主题句自然就是阅读的重点。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试论“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