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对比(1)(3)
2015-09-25 01:44
导读:(三)﹑禁用关于病和死方面的词语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是一个自然规律。但是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导致了人们对这一话题的禁忌。中西
(三)﹑禁用关于病和死方面的词语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是一个自然规律。但是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导致了人们对这一话题的禁忌。中西方都有这些禁忌,不愿或者不敢提及这类词,主要是一种心理因素,因为人们都感到恐惧。比如人们忌说癌症,说话人一方面担心自己会染上这种病,另一方面也顾及到听者的感受,所以英语一般用“the big C” “long illness”来避免使用“cancer”这个词。英语中就用“go to heaven ;be gone to a better world; to go to another world ; troubles be over now ;to depart ;to be gone ;to pay one’s dabt to nature ; to breathe one’s last ,等等。而死在汉语中也是更加避讳的。人们害怕死亡,很不愿意提到死亡有关的名物。现代汉语口语就有“过去了”﹑“不在了”﹑“去世了”﹑“离开了”等说法。但是,汉语对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有着不同的委婉语说。在古代皇帝死了,一般称为驾崩,年轻人死就叫做夭折,战争中死的称为光荣牺牲坏人的死用断气等。死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事情,当代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依靠的是马克思的理论,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一些革命者把死说成是见马克思去或向马克思报到。这一比喻表达了共产党人忠于理想、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由于,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害怕死亡,所以在实际的交际中,尽量避免使用这些有关病死的词语。寄托了一种良好的愿望以及怀着对死者不舍的特殊感情。
汉英禁忌语语用有它共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这是由于受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的影响。我们在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以及日常交际中的称谓,还有从一些人们广为流传的习惯用语中,不难看出汉英禁忌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通过这些汉英禁忌语的差异性的理解和分析,有利避免不同文化冲突,让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汉英禁忌语语用的差异性
(一)、从汉英文学的语用透析汉英禁忌语差异
“英汉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问。价值观念差异还包括因文化差异对事物持不同的评价和看法。”[2](P44)因此,我们在读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文学作品中,看出中西禁忌语语用的不同:
1、法国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说悲惨世界第二部第一卷写到法军和英军在滑铁卢的决战。当法军陷入重围与绝望的时候,英军向突围的法军发出投降的呼喊,这时法军康白鸾向英军喊出了极端鄙视的话:“屎”。“屎”这个词本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是它都是作为禁忌语为人们所回避的。此时此刻它却能够充分表达民族的一种自尊感,他们认为说这种不文明的话是对他们的一种歧视。
2、在许多东西方国家,人们对于13是非常禁忌的,这个禁忌在电视剧《铁臂阿童木》中得到了体现,在这个片子中,把世界毁灭的日子定在13日13点13秒。这说明西方语言中普遍认为13是不吉祥的数字。人们通常忌讳在13号的星期五去旅行;订婚也要避开13号,要避开13层,以及13号作为房间号码。所以在实际的交际中,我们要懂得尊重西方人的禁忌,尽量不要涉及有关13事情,或者用语用的艺术将13替代或者转换。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就不用忌讳13了。但是中国民间有对数字的禁忌,中国民间有“八仙过海”的传说:东海龙王的儿子看中了何仙姑,八仙过海时,它就颠覆渡船,乘机抢走了何仙姑。为了防止它再度发作,我国在东南沿海一些地方的渔民驾船出海,就忌讳七男一女坐同一条船,以避八仙过海之嫌。这是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所反映出的文学创作方面的禁忌语语用方式。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接轨越来越密切。在国外有许多中国的
留学生,在中国同样也有许多外国的留学生。作为文学巨匠的鲁迅,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可能不被外国人所理解的东西。比如,在鲁迅的阿Q正传里写到阿Q摸了摸小尼姑的脑袋,小尼姑就骂了一声阿Q“断子绝孙”。阿Q听了以后就很紧张。外国学生读到这里的时候常常不能理解。原因就在于他们不理解“断子绝孙”这句话在中国是一句禁忌语,不懂得这句禁忌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因此在实际交际中,会涉及到某些来自文学方面的禁忌。所以通过一些文学著作,可以了解一些文化内涵,了解到汉英禁忌语语用的差异性,对于实际交际是有很大帮助的。相反,我们在了解了一些汉英禁忌语,就有利于对一些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是相互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