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2)
2015-10-10 01:01
导读:三、认知翻译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全面介入以及译者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在翻译研究中已获得广泛承认。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吴波,
三、认知翻译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全面介入以及译者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在翻译研究中已获得广泛承认。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吴波,2006),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翻译处理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体现语言所反映的世界。翻译能力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涵盖着多个方面的内容。综观整个翻译过程:翻译能力首先是译者认知能力的展现,在其中译者依靠自己对世界的体验来理解原文及其所反映的世界:其次是译者在译文中重构原文世界的能力,当中体现出译者的创造力: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把握翻译效果,因而必须具备确定翻译目的、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能力,以及和其他翻译活动参与者(如赞助人、目标读者等)的沟通能力:此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应具各自我控制、把握自己的立场和各种主体性因素的能力,以便有效地主导翻译过程,达到翻译目的。翻译能力是以译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并包括译者的知识能力、创造能力、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翻译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翻译能力——译者的职业能力是翻译教学的目标。
四、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对翻译能力培养启示
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者,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视角关注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经历的体验、认知和再现的过程。王寅(2007:583—590)提出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模式包含六个观点:翻译体验性:多重互动性:一定的创造性:翻译的语篇性:翻译的和谐性以及翻译的“两个世界”(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这种综合描述的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对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启发意义。
首先,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本身就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翻译教学模式。它所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宏观的翻译过程,关照了翻译中的种种语言之外的因素:现实、人、文本。而这些因素又可以细分为当下的情境、对翻译任务的描述、人的立场、人与文本的关系、文本与现实/情境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它还关照这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反映到语言上的。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去看待翻译教学,我们会意识到在翻译课堂中教授不同语言之间的互换技巧远非教学的全部,亦不是教学的中心。翻译教学还应包括引导学生去面对原文以及原文所反映的世界:确定自己对原文的态度:分析整个翻译的情境并确认自己在翻译活动中的立场:承担自己在翻译过程中所应负的责任并明确翻译活动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效果等。翻译教学在内容上应至少包括两个基本的板块:一是让学生理解并参与翻译过程的每一步:认识原文一确立翻译目标,开展翻译活动一修改译文以实现既定的翻译目的:二是在“开展翻译活动”这一环节训练学生如何进行语言转换,如何处理翻译中的人际关系,译者如何进行翻译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