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6-01-22 01:13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谈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着学时少、任务重、学生英语基础差的
摘要: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着学时少、任务重、学生英语基础差的状况。由于扩招,很多学校采取了大班上课。大班上课人均交流减少,课堂互动受到限制,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难以培养。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调整了语言技能要求,明确了交际范围,突出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逐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一、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了解西方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向较注重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学生没掌握语用知识,不知道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环境中用英语进行准确的跨文化交际[1]。“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Hymes1972)。如“Why don't you open the door?”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就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 not open the door?”来表达。又如,当夸奖别人的菜做得好时不能说“I didn’t expect you could make such delicious food!”(没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说“What a delicious food!”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会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Walfson,1989)[2]。这里的说话规则是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必须存在的一种默契,一种双方交际时都遵循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s)”[3]。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职学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识。如《大学英语精读III》Unit 4 “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 ”的课文标题“Down But Not Out”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先介绍美国拳击术语“down and out”,意思是拳击手被对方击倒后淘汰出局。再结合课文对“女隐士”特点的分析理解,把标题译为“潦而不倒”学生才恍然大悟。可见,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很难理解它在特定场合中引申出的社会意义。同是这篇课文中“…if she chooses your 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 it is as norm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这句话令人费解。狗在西方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所以赶走一只丧家之犬属不道德行为。又如:“Why I Teach”一文中,很多学生不理解“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经》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尘土clay造人,并赋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这句话中用clay隐喻没有知识的人,用breathe比喻“获得知识,开始成长”。这个典故把教师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类比,使我们领会到教师育人与上帝造人同样伟大[4]。学生明白这些文化及隐含意义后,终于茅塞顿开。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谨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
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国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对方社会交往的信号或符号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反应,这种现象在跨文
化学中称“文化休克”[5]。学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判断英语的语境,极易产生“文化休克”。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而文化差异就是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女性阴柔偏向,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中国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国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中国人求同、求稳,西方人求异、求变。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区别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