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流看语际词汇借用(1)(2)
2016-02-20 01:14
导读:2 人们对其他文化的兴趣——词汇借用的主观原因 人们对其它文化的兴趣也是造成词汇借用的主要原因。这种借用有一定的任意性,往往以人们的主观愿望
2 人们对其他文化的兴趣——词汇借用的主观原因
人们对其它文化的兴趣也是造成词汇借用的主要原因。这种借用有一定的任意性,往往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完全忽视任何规则,甚至即使一个文化里已经有了表达某一概念的词汇,但出于人们对其他文化的喜爱、崇拜、好奇等主观因素,还是从其它文化中借用这些词汇的对应物。英文本来已有“pen name(笔名)”一词,但却从法语中借用“nom de plume”,这是因为法语在很多世纪里被认为是有声望的语言。gulawa?出自德哈鲁克语(澳大利亚东南部土著语言),指澳大利亚所独有的一种有袋动物,汉语在借入这个词时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尽管人们创造了一个新词“树袋熊”,然而出于对澳大利亚这种独特、可爱的野生动物的兴趣,人们还是喜欢称它为“考拉”。
三 词汇借用的主要作用
词汇借用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客观上讲,使用其它文化的词汇可以起到补充作用。由于在不同文化间存在着对应物缺失现象,因此词汇借用是一个既省力又方便的补充方法,大量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和其它一些在其它文化里没有对应物的词汇都经常这样被借用。从主观上讲,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目标/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的借用其它文化的词汇,尤其是借用那些“富含文化意义的词汇”,可以起到突显作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拿“福娃”举例。“福娃”是一个饱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蕴涵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词汇,传递着中华民族对和平、友谊、繁荣的向往,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物。起初将之翻译成“Friendly”过于平淡和勉强,既不能体现“福娃”的文化含义,又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后来直接音译为“Fuwa”则非常贴切,在其它语言作为背景的映衬下“Fuwa”显得非常醒目,人们对它的发音和词形都很陌生,对它的意义更一无所知,这反而将人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过来,并且急切地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它的含义。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此外,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直接借用其它文化的词汇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上文提到不同文化所反映的世界不一样,不同语言间词汇存在着不完全对应和对应物缺失现象。因此,在交流时人们经常会在本文化语言中寻找“伪对应物”——即在意义上和源语言独有词汇词义相近的词。“饺子”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食物,在英语里没有相对应的词汇,于是人们为它找了一个伪对应物“dumpling”。然而“饺子”和“dumpling”指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食物,不但使用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不一样,而且代表的文化含义更是大相径庭。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饺子”被赋予了许多文化意义,如代表着财富和家庭团圆,甚至有些地方还用它来象征捏小人嘴等等,这些文化含义都是“dumpling”所不能传递的。因此“饺子”和“dumpling”是一对典型的伪对应物。通常情况下使用伪对应物不会影响交际,然而如果这些伪对应物在两种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相冲突时,就会影响交流甚至造成误解。汉语的“龙”在英语中被译为“dragon”是一个经典的反例。从表面上看汉语的“龙”和英语的“dragon”都是人们虚构出来的动物,貌似相似,于是就把英语的“dragon”勉强地当作“龙”的对应物。然而,两者所代表的文化含义却大相径庭,“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象征着吉祥、威严和幸运,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而“dragon”在英国的文化里确是一个邪恶、冷酷、嗜血成性的怪物。两者所代表的意义在文化层面上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勉强地将“龙”作为“dragon”的对应物会给两个文化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造成误解。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借用“Long”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涉及对一些“富含文化意义的词汇”的翻译时一定要慎重,对于那些容易造成误解的词汇最好直接借用,不要勉强寻找伪对应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吴刚 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