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探讨如何才能做好英汉习语翻译

2016-04-01 01:13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探讨如何才能做好英汉习语翻译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 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它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底
摘要: 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它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底蕴。如何翻译好习语,是对翻译工作者的一大挑战。本文试从几个方面阐述做好英汉习语翻译所应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 习语; 文化; 翻译

Abstract: Idioms are special language forms. They carry a great of information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t is a great challenge for the translators to translate well.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qualities a good idiom translator should posses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Key words: idioms; culture; translation

如果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的话, 那么习语便是这个瑰宝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习语的出现汇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情、国情,地理风貌, 历史背景, 文学作品, 风俗习惯, 凝聚着无数语言使用者数代的智慧和心血, 它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表的超乎语言之外的信息与哲理。习语的翻译可谓语言翻译者的一大难题, 如何在形似与神似, 字面与字外, 本国与异域之间寻找一种调和与平衡, 确实是翻译者所难以逃避的两难抉择。
作为英汉翻译者来说, 英汉习语的对译是一项挑战, 同时也是增进自我的翻译修养和英汉两门语言的素养的极好的锻炼机会。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英汉习语的翻译呢, 我想, 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 翻译者要对英汉两国的文化有个全面的了解。那么, 什么是文化呢? 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EdwardB, 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 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或者, 也可以说文化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产生了无数精神物质成果, 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此有所了解, 才能对汉语习语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意象联想和实际意义有正确的把握。如守株待兔是出自《韩非子》中一个寓言, 它说的是一个人在偶然的机会下拾得一只撞昏在树下的兔子, 便从此不务正业, 专等兔子再次撞倒在树下, 当然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对这个故事不了解, 则虽知字面意义,却难知其实际涵义。翻译时可直译watch thestump and wait for a hare,然后另加注:From thestory of a peasant who seeing a hare runheadlong against a tree - stump and break itsneck, abandoned his plough and waited by thestump in the hope that another hare would dothe same thing.这个注释为国外读者介绍了中国著名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内容更充实,理解更顺畅,同时也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如果翻译者本身就对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话, 则更谈不上传播文化, 做文化的桥梁了。英语语言文化也极其丰富。可以不夸张的说, 英语可能是全世界借用外来语最多的语言。其中有25%以上来自于希腊语, 50%以上来自于拉丁语, 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 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承载希腊神话和罗马故事的, 当然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翻译者同样也要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 否则在遭遇相关习语时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导致意义的缺失甚至误解。如Pandora' s box, 字面意思是潘多拉之盒, 潘多拉是个女名, 但仅仅知道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了解这个成语所出自的希腊神话,才会知道它常用来比喻灾难、麻烦、祸害之源。所以说, 语言不是独立的, 学习语言永远不会是单纯的学习语言技巧或技能, 这个冰山一角之后所隐藏的是巨大的民族文化基奠, 习语更是如此, 可以说, 要想准确的翻译英汉习语, 对中英历史文化的广泛涉猎非常必要。其次, 除了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外, 翻译者必须建立自己的习语语料库。就好比学习英语必须得有一定的单词量, 翻译习语者必须得有中英文的习语库。我们知道文明是相通的, 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活劳动所产生的智慧也会有很多相同之处, 有些习语人们是能够通过常识和生活经历体会出其含义, 但在翻译时如果能够使用本国语中相对应的习语, 则不仅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够体现出来, 语言的幽默精练与魅力也能够表达的淋漓尽致。要达到这一点, 没有一个巨大的英汉习语库, 可能并不容易。因此, 翻译者除了平时生活阅读学习中对习语要具备特别的敏感随时搜集之外, 还得专门进行相关积累, 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语料库, 从而在真正翻译时能够胸有成竹, 信手拈来, 当然这儿的“信手”是建立在长期的刻苦的学习积累之上的, 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下图我们可以对翻译活动获取一个直观的认识, 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是分别从属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大背景之下的语言形式, 翻译者要建立其相应背景下的习语库, 才能有效的进行英汉习语的对译。而在英汉习语的对译中又会有相应的文化交流与转换。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 不仅习语后的文化背景会对习语翻译产生影响, 英汉习语的对译同时又会给双方文化带来新的元素,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的融入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中。在英汉习语翻译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如汉语习语中的“酸葡萄”和“武装到牙齿就是从英语习语中“sour grape”和“armed to the teeth”直译后融入汉语的,而英语习语中的“lose face”和“paper tiger”则是汉语的经典之作。因此英汉习语库也会随着翻译交流的进行而不断丰富与扩大。
上一篇:谈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