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翻译中的文化传真度的把握(1)(2)
2016-05-28 01:09
导读:译文:你狗占马槽!你不让他谈你的事,可他讲他自己的事你又恼了。(此句中划线部分应译为“你不干还不让别干!”才达意。) 英汉两民族的宗教信
译文:你狗占马槽!你不让他谈你的事,可他讲他自己的事你又恼了。(此句中划线部分应译为“你不干还不让别干!”才达意。)
英汉两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方面。
英语中出现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文化。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上、语言表达形式上,词汇意象和含义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故翻译时特别要引起注意。例如Hawkes把《红楼梦》中的“阿弥陀佛”竟然译成”Godblessmysoul”,把上帝拿来代替佛教的无量寿佛,这很可能让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这样的译文大大地削减了中国文化内涵。又如“天诛地灭”这一成语运用“天”、“地”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但它只能适用于深受天道观影响的中国,故不能用反映基督教信仰的”God”取代。某些含异域感情色彩的词语的翻译也是一个难点。
由上可见,“文化翻译”的的确确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做翻译,而文化“传真”是做好文化翻译的关键。
2.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
文化“传真”不仅仅指忠实原语,而且是在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寻求一种最佳的翻译方法。至于什么是它的“度”还没有固定的定规可循,所以如何准确地把握它的尺度还有待译者经过长期的磨砺和探索。笔者拟就双语转换的“度”这个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2.1探究词语的历史、社会背景意义及文化内涵,准确把握文化“传真”
文化翻译既要考虑历史、社会背景,又要注重那些有同有异,大同小异,同中有异的词语,译者要保持清晰的思维,既要注重文化深层的蕴含,又要了解语言表层含义的异同之处。2.1a摆脱性忌讳和性压抑的民族心理制约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不同民族的社会风尚,伦理道德的异同,有时也使原文难以予以忠实传译。比如在法国,男女间一旦可以亲吻嘴唇,那就几乎等于可以同床共枕了。所以为了照顾民族习惯,怕有伤使用译文语言国度的风化,法国人在翻译英国小说时,将英国式父女亲嘴改为法国式父女拥抱。显然这是有异于原意的改写,不能达到“传真”效果。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么一句话:Hemadeyouahighwaytomybed,ButI,amaid,diemaiden-widowed.
受到我国几千年礼教文化干扰的前辈翻译家朱生豪把此句译为:他借你(软梯)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怨女而死去。此句中的“死”被悄悄地译为得体得多的“相思”,因而产生了经不起推敲的语病。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一个尚未出嫁的闺女怎能直截了当地说出要她的心上人“上我的床”呢?情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的90年代的翻译家方平
,冲破了性忌讳和性压抑的民族心理束缚,把此句改译为:他本要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可怜我这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方译显然更贴近原文的本意。
2.1b切勿被表层含义所迷惑
例如“骨鲠在喉”是有话要说,非先吐之而后快,而“haveaboneinone’sthroat”则正好相反,是把骨头卡了喉咙作为不愿说话的借口。又如中国成语“知子莫如父”与美国的成语“Itisawisefatherthatknowshischild”似乎形式与意义上都很相近,其实涵义相反。汉语强调父亲最了解孩子:英语却用“Itis(awisefather)that…”这种句型来反衬即使父亲也不一定了解孩子。再看下面的谚语:Thenearerthebone,thesweeterthemeat.有人把它译成“越是贴骨的肉越香”,那就只会使人想到作为食品的肉类。这仅是对字面表层含义的理解,它真正的喻义是“slimpeoplearemoreattractivethanfatpeople.”请看下面的例句:
Alittleskinny…formytaste,butlikemyol’dadyusedtosay;thecloserthebone,thesweeterthemeat.
译文:就我的眼光来看……瘦了点,不过我老爹常说:愈不长肉愈俊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