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者反应论”在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2)
2016-12-26 01:00
导读:在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应该熟知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和功能意义,了解汉英公示语的文化差异,要将读者的文化习惯摆在首位。例如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直
在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应该熟知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和功能意义,了解汉英公示语的文化差异,要将读者的文化习惯摆在首位。例如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直接明晰的禁止类标示语,然而,译为英语,我们需要考虑英语国家的语用原则和得体性,要考虑译语读者的感受和反应。如果像广州某些地方将“游客止步”译成“Tourists Stop!”,将“不要踩踏草地”译成 “Do not tread on grass”,将“闲人莫入”译为“Strangers are forbidden!”,将“小心滑倒!”译成“Be Careful with Slippery!”,这种亦字亦译的死译、误译、硬译过于直露、生硬,是不会受欢迎的,也就得不到理想的公示效果。因此,公示语的对外宣传翻译,绝对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而是要根据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对译文进行加工、甚至再创作,才能使译文外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取得预期的宣传效果;过分拘泥于原文进行死译只会造成大量滑稽搞笑的中式英语,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 问题分析
从“读者反应论”的角度来看,得体成功的公示语翻译应可满足译文读者与源文读者获得相同信息和相同感受这两方面的要求。然而,现实中的城市公示语翻译错误却比比皆是。究其根源,无非是译语话语与原语话语的信息不对等,进而导致沟通的失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年进行的覆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等地区的公示语调查取得若干成果和结论。其中,有两个对我们的研究有启发作用,一是他们认为目前的公示语翻译研究对“信息接受者”缺乏足够的关注;二是,他们发现外国公众识别和关注我国公示语错误类别最多的前三位是:胡译、过度及表达。[7]我们的研究显示,导致这类错误发生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 亦步亦趋,不顾及读者文化习惯
外国来华公众识别和关注我国公示语错误类别最多的第一位就是胡译(incomprehensible)。[8]如把“出口”译成: “Export”; 把“请勿靠近” 译成: “No Nearing”;把“有您的参与垃圾不会无家可归”译成: “If you would like to join us, rubbish will never be homeless.” 等等。这种在公示语中最常见的望文生义、逐字翻译错误在广州街头也是俯拾皆是、几乎随处可见。比如最常见的 “小心碰头”就常被译为: “Take Care of Your Head”,这一译文使读者见了颇有些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要在这里照顾好自己的头呢?应改译为 “Watch Your Head”或 “Mind Your Head”。“售票处”,被译为“Sell Ticket Room”,直接是中英文一一的对号入座。公交车无人售票,要求乘客从前门上车、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