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1)

2017-01-29 01:19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一、引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
一、引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沉淀。所谓“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和一般的知识,也特指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体现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有着鲜明的文化特性,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
  “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民族共同语与方言,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地转换。作为语际的交流,把握文化所传承的信息,至关重要。曾经有一个翻译的轶事:一位外国人参加中国的朋友的婚礼,他称赞新娘很漂亮,新郎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外国朋友大吃一惊,以为是问哪里美,只好硬着头皮说:“鼻子,眼睛,耳朵,嘴巴都很美。”无独有偶,在我们地现实生活中,大型公司也因为不懂文化的内涵,同样犯了大笑话。Braniff Airlines(布兰尼夫空公司)想宣传其舒适的座位,可当它的广告语从英语翻译成西班牙语时,意思却告诉人们乘坐他们的飞机可以不穿衣服。同样the Chevrolet automobile company(雪佛莱公司)试图在拉丁美洲推销the Chevy Nova car,广告译文同样也很糟糕。Nova意思是星星,而在西班牙语里是走不动的意思。
  故而,翻译不仅仅单纯是语言的转换,更蕴含与文化之中。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
  译而言,熟悉这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二、地理位置的不同
  
  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的环境。正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渐渐形成。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英国是一个海岛,渔业和航海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中国传统是内陆文化,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因而在英语中很多习语与水有关,但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同的对应。例如: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放一放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Drank the fish 牛饮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千万不要班门弄斧
  气候同样也带有地域特色。中国人喜爱东风,因为东风象征着春天,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通常用来比喻革命地气势和力量。而西风是冬天的象征,给大地带来一片萧瑟和凄凉,通常用来比喻没落地腐朽势力。“东风压西风”(毛泽东),如果不了解此中特殊涵义,外国人势不会明白其特殊含义。但在西方,英国是海洋性气候,西风代表着春天,象征着生气勃勃,大地复苏。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同样,中国的夏天是炎炎夏日,烈日难耐,通常人们觉得不舒服。但是英国的夏天气候凉爽宜人。莎士比亚曾经写了《仲夏夜之梦》,并且还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把爱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ure.
  
  三、思维方式的不同
  
  民族思维方式属于传统文化,这种观念文化的主要载体式语言的句法结构。汉语句子重“意合”,反映中国人重“综合”,英语句子重“形合”,反映西方人重“分析”。在中文的句子中多采用“流水句”,在叙述事实的过程和动作先后的句子里,可以包涵几个甚至十几个句子。譬如在《水浒传》中就多采用这样的“流水句”。但西方人注重逻辑分析,惯与“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到各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层层叠加,形成“树杈形”的句式结构。所以在英文翻译中,译者通常用连词“and,but,or”等,并多用分句,从句来表达原文层层递加,有主到次的信息。此外,汉语多主动句,英语多被动句,反映了中国人不重本体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重本体的思维方式。汉语通常从已知到未知,从大到小的词序和英语从未知到已知,从小到大的词序,反映了中国人的顺向思维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维。譬如在地址和时间地顺序上,中国人先省份,后城市,再地方,而西方人则习惯与先小地方,再大地方。
上一篇:评《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