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与异化的动态统一与旅游文化翻译(1)(2)
2017-02-06 01:03
导读:四、旅游文化翻译对异化与归化的动态选择 1.旅游翻译目的对异化与归化动态选择的影响 汉斯·威密尔(Hams Vermeer) 从行为学的理论出发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
四、旅游文化翻译对异化与归化的动态选择
1.旅游翻译目的对异化与归化动态选择的影响
汉斯·威密尔(Hams Vermeer) 从行为学的理论出发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 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 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 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 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3](笔者译) 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其目的就是要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情况,传递有关信息, 让国外普通旅游者读懂、看懂、听懂,并且喜闻乐见。
就保留源语旅游文化而言,异化翻译有利于保留我国旅游文化的“异国情调”,并以之打动目标读者的心,激发这些潜在外国游客的旅游兴趣,其缺陷在于:由于异化翻译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追求一种不透明、不流畅的言语风格,且译本中所含源语文化信息过多,容易造成译文晦涩难懂,从而损害旅游文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造成我国境外旅游客源的减少。
归化翻译则因遵循目标语言规范并用目标文化材料替代源语旅游文化,译文流畅,因而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都较高,比异化翻译更能吸引潜在外国游客。归化翻译的弊端也很明显:过分倚重目标语言固有表达形式和文化材料,以译语旅游文化替代源语旅游文化,容易造成我国悠久、独特旅游文化身份的丧失甚至错位和扭曲。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旅游文本类型对异化与归化动态选择的影响
纽马克(Newmark) 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 “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并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 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从文本类型和功能方面来讲,根据现代翻译学理论, 旅游资料属于信息文本( informative text) 、表情文本( expressive text)和祈使文本/召唤型文本( vocative text)的结合体,同时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呼唤功能。”[4]信息功能文本在正确传达信息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地采用“归化”性手段使译文具有可读性, 以利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求得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信息准确真实、语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是这类文本译文追求的目标, 因而这类文本更多地采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策略。
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 其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大多会用“阐释”而不是“复制”的方法来处理这类文本, 因为译文中“作者的身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 即读者效应。因而在翻译过程中, 为保证译文的信息准确并感染受众, 实现其文本的“呼唤”功能, 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 不拘泥于原文的表达方式, 使译文的语言尽量达到与原作语言同样的效果。综上所述, 不同文本的特点在异化和归化的选择上有不同的侧重。信息型文本要忠实于原文的“真实性”, 归化与异化相结合; 呼唤型文本则要忠实于读者的反应,侧重于归化,但这只是一种理想形式。在实际的操作中, 任何文本的翻译都会在“异化”与“归化”之间动态地穿插进行, 这在翻译实践中已屡见不鲜。
旅游文本中大多带有十分浓厚的文化色彩,笔者认为,旅游文化翻译应该充分考虑该文本的使用语境及其具体功能, 灵活选择翻译的具体方法。例如,如果是信息功能突出的旅游文本,比如景点、风俗等具体的介绍,由于缺乏文化对等词,其中的文化因素可以以直译加解释等方法充分解释其意义和内涵;而对号召型的旅游文本,如旅游景点、旅游广告语等,可以使用译入语中同样具有文化色彩的近似词来进行类比,以激发读者的兴趣,达到推介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终极目的。根据归化和异化动态统一,笔者对旅游文化翻译提出如下翻译策略。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汤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