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定型与外语教学(2)
2017-08-10 02:04
导读:3.文化定型的来源 3.1社会因素。文化定型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社会化的结果,包括父母、亲戚和朋友、学校以及媒体等因素。 对儿童文化的定势研究
3.文化定型的来源
3.1社会因素。文化定型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社会化的结果,包括父母、亲戚和朋友、学校以及媒体等因素。
对儿童文化的定势研究表明,儿童在4—5岁时开始了解到种族的差异。言传身教是表达个人文化定势的通常形式,特别是家庭成员、志趣相投的朋友之间口头传播的文化定势对儿童以至成年人的文化定势的形成和巩固有很大的作用。一个非洲朋友给我讲了他的一次亲身经历,一次在市场上购物,旁边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忽然莫名其妙地大哭起来,小孩的妈妈不断地安抚他,可小孩却哭着指着我这个朋友说:“妈,你不是说他是鬼吗?”在尴尬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小孩的所知定是从父母那里所得的,也许以后长大了会有所改变,可是这种影响也有可能会一直发挥着作用,产生消极的影响。
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人们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其文化教育的目的,不仅让受教育者学会欣赏本文化群体共有的认识标准与价值,还要学会区别本群体文化和外人群体文化。但是“文化”的涉及面太宽泛了,不可能在课堂上逐一解释,所以学校所能够讲授的,也只能是经过高度概括化、简单化和笼统化了的主流文化,偏重于强调文化间的差异性。
与此同时,人们通过大众传播手段学的文化定型。电视、录像、
电影、广播、报刊、杂志、书记等媒介传播手段常常提供过于简单化的概括。如很多西方人受到一些传媒的影响,而且这些传媒还往往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中国景象,认为中国人仍停留在一种愚昧无知、极为贫困落后的阶段。甚至说,中国政府出于自身的考虑还甘愿给自己一个文化定势,例如在法国举办中国年期间,中国所展出的还是关于少林功夫或自行车大潮的图片。而这些,在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并不能代表中国。同时,我们认为法国人浪漫,则是通过他们的香水广告、
服装广告、电影或是其他的媒介所得出的结论,但是大多数的法国人都并没有这种观念。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2个人因素。首先,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容易产生并固守文化定型,权威主义人格一般有以下特点:1)固守传统的等级观念,排斥、轻视违反传统价值的人;2)顺从于所属群体的道德权威,以权威和地位为形式的依据;3)敌视其他群体的人;4)对周围事物偏好做两分法的简单判断。自然,这类人容易被全体主义所影响,一旦产生了定型,比其他人更加地顽固。
此外,个人的经验也有助于文化定势的形成。人们通过对于不同人种、民族、不同文化群体的个别成员的交往,常常对该群体的其他成员概括出共同的特征。而一旦成为定型,人们就在于该群体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