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2)
2017-08-12 04:35
导读:直译对策主要适用于一些生动的、含有浓厚原文语言、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法,如果音译成译文语言则有失其生动。 (三)意译 填补语言中的词汇、语义
直译对策主要适用于一些生动的、含有浓厚原文语言、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法,如果音译成译文语言则有失其生动。
(三)意译
填补语言中的词汇、语义空缺,采用“并行对策”即意译对策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方法。如果某一语言现象,在译文语言中只用意义相同的不同语言形式即“并行”的词汇来翻译时,那么就等于说译文语言的形式中存在着一个“空缺”。
(四)对译文进行解释性的加工
所谓“对译文进行解释性的加工”,指的是音译或直译加上意义补充的翻译,这主要是针对于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而又可能出现的词汇空缺。在翻译的“对译文进行解释性的加工”中,译者总是一方面尽可能保持原文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更希望译文含义明朗,使读者一目了然。
(五)对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融会贯通
《圣经》为西方所独有,而且《圣经》中的人物玛士撒拉(Methuselah)是诺亚的祖父,活了696岁,他的名字成了寿星的代名词;多马(Thomas)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是个多疑的人物,因此用doubting Thomas(怀疑的多马)表示多疑的人、怀疑主义者;Philistine(非利士人)是好战之人,打战怕死,于是Philistine就成了平庸之辈、(对专业知识)一窍不通的人、门外汉。这些都是欧美文化的个性,与中国文化互不相融,因此在翻译中,必须对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融会贯通后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六)用一个长句释义来解释汉语
在中国“抓周”是古时风俗,小儿周岁时陈列各种玩物和生活用具,任他抓取,来预测他的志向和兴趣,也近似占卜他的“命运”。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民风习俗,蕴含着“生死在天,富贵由命”儒家思想观念。在西方根本无此风俗,因此英语中也无与“抓周”相对应的词语。解释时只能采用释义的方法,用一个长句来解释汉语“抓周”的语用含义,以使英语读者能理解“抓周”的文化内涵。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总之,我们只有深入研究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解决它给交流和翻译造成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
[2]宋淑芹.词汇空缺的翻译[J].中州大学学报,2003,(3).
[3]汪福祥.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