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文化大背景下的翻译理论(2)

2017-08-18 06:39
导读:(一)意合句转化为形合句 属于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在句法上各有特色,差异甚多。当代美国著名翻译家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1983)一书中提出:就英语与

  (一)意合句转化为形合句
  属于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在句法上各有特色,差异甚多。当代美国著名翻译家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1983)一书中提出:就英语与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英语重形合(bypotaxis),句中各意群、成分之间一般都用适当的连接词(connectives)组成复合句,形式上比较严谨,但缺乏弹性;而汉语则重意合(parataxis),即更多地依靠语序直接组成复合句,由于其句子成分用逻辑意义贯穿起来,结构灵活、简洁,不会引起误解。在汉英翻译中如果了解了上述差别,翻译在构句上就有了基础。例如:If one does not enter the tiger's den,how can he get a tiger's cu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是隐含“条件”从句的汉语意合句,翻译时,这个if的翻译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违反了英语的表达习惯。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往往需要将意合旬转化为形合句。译者头脑中的形合、意合的意识是否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翻译句的质量。
  
  (二)力求避免词词对应是汉英翻译技巧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思想内容。故在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摆脱原文字面的束缚。例如:
  第一,翻译注意词与词的机械对应。在汉英互译技巧上,要力求摆脱汉英两种语言原文字面的束缚。因为只有在少数情况下,两种语言中才有完全相等或近乎完全相等的对应。例如,“不要碰它”(“Don t touch it”);“请填表格”(“Please fill the form”)等等。但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不正确的或机械的对应。例如,“精神文明”被译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单从表面上看,似无懈可击。问题出在“spirit”一词。Longman Dictionary第一解释为:“a person apart from the body;one's mind or sou1.”是指与“肉体”相对立的东西,除“精神”外,尚含“心灵”“幽灵”等意思。另外,在强调“spiritual civilization”时,仿佛只注重心灵的净化而不求身体力行。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第二,注意词与词的搭配。受到汉语字面影响而搭配不当的例子经常碰到。例如:“grasp manure”——“抓紧施肥(应译为Pay close attention to or attend to the question of manure);“提高英语水平”——“to raise the level of English knowledge(应译为to improve one's English)”;“啊,好票子!”——“Ah,good tickets”(应译为Ah,good seats!)。搭配不当是逻辑上的问题,但大多数还是语言习惯问题,因此在学习汉英翻译技巧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去熟悉哪些为惯用,哪些为很少用或不能搭配。否则,必然会出现上述“想当然”或“在意乱套”之类的翻译错误。
  第三,汉英翻译中对修饰词的处理一般说来,文章中有修饰词并没有什么不当之外,但目前汉语里似乎用得较多。例如:不管大小会场常说“隆重开幕”,不管什么工作性质常说“胜利完成”等等。这里确实存在许多汉语修饰,改进文风的问题。因此,翻译时应加以推敲,决定取舍,不一定非全部照译,如果全译,既不符合英语习惯,反显得画虎不成反成犬,对原文的修饰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晓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3,(05).
  [2]李红满.回眸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百年历程[J].中国翻译,2001,(05).
  [3]Tymoczko, Maria. Translation in“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一一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2006.

上一篇:目的论指导下的影视对白翻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