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词翻译的忠实性(1)
2017-08-22 02:16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论诗词翻译的忠实性(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信、达、雅"为一般翻译之标准,而文学翻译则要求更高,用翻
"信、达、雅"为一般翻译之标准,而文学翻译则要求更高,用翻译界的一句话来说即"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诗词,作为文学作品的最高形式,其翻译更加困难了,难怪人们都说:"翻译难,译诗更难。"在这里,笔者想对诗词翻译中最基本的问题--忠实性的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看法。忠实性的涵义
忠实性是所有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那么何为忠实性呢?它是指用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 TL)表达另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 SL)时,保持与原文的对等(equivalence)。忠实性内涵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形式上的忠实(formal correspondence)。它指只从形式上考虑,为了使表达再现信息(reproduced message)的TL与表达信息的SL形式相似,力求做到词词对应,结构、比喻与原作相似。其二是意义上的忠实(equivalence in terms of meaning)。它要求译文的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在意义上没有增删更改现象。翻译不可能绝对忠实的一般原因
翻译作品,忠实当然是一项指导原则;但绝对忠实实乃不可能之事,任何翻译都会与原文存在着一些差距,尤其是诗词的翻译。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SL与TL本身的差异。各种语言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包括语音、拼写、语法等方面,不过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的有力杀手是语言方式、习惯的不同,包括用词不同、比喻不同、联想不同等等。由于这些不同,使翻译时很难,有时甚至根本不可能原文信息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完全地、毫厘不差地移植到译文信息中去。所以原文与译文不可能完全一样。
文化传统背景的差异。这一点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举个简单例子:"fox"这个词,它的本意是"狐狸"。西方人认为"狐狸"是一种可爱聪明的动物,所以在
英语中,用"fox"来描写人时,它形容人的"聪明、机灵"。而在中国,人们都认为"狐狸"是一种狡猾阴险的动物,所以当我们使用"fox"一词时,多用来指人"阴险、狡猾",这正是由文化传统背景的差异所造成的信息接收产生偏差,从而有可能导致翻译的不忠实。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民族心理特征的差异。各个民族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心理状态。西方人写作时风格直率、坦诚,不绕圈子,这也与他们豁达的性格有关。而中国人则偏向于细腻、委婉的风格,作品耐人寻味。因而要把两种不同的心理特征溶合起来,绝非一件易事。
诗词翻译的独有特点决定不可能恪守忠实性
上面探讨了绝对忠实不可能的一般原因,接下来文章要结合诗词具有的自身特点,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诗词的翻译不可能恪守忠实性。茅盾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而诗词作为最集中、最精炼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语言艺术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如果说一般文学翻译,要达到艺术性水平,必须解决如何用本国语言传达原文风格的问题,那么诗词翻译,除此之外,还必须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著同样最精炼的语言、最富于
音乐性的语言,来驾驭严格约束语言的韵文形式的问题,由此可见其难。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诗词翻译的艰巨性还表现在以下两个特点上:诗词翻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诗词是运用特殊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表达了某种情节内容、思想感情,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翻译诗词,光传意(即做到意义上的忠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保存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的风格,要把原诗创造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e.g.:A Widow BirdA widow bird state morning for her loveUpon a wintry bough;The frozen wind crept on above,The freezing stream blow.There was no leaf upon the forest bare,No flower upon the ground,And little motion in the airExcept the mill-wheel's sound.译文为:孤鸟孤鸟栖寒枝,悲鸣为其曹;河水初结冰,冷风何萧萧;荒林无宿叶,瘠土无卉苗,万籁尽寥寂,惟闻喧桔槔。原诗的诗眼在"widow"(孤寡之意)一词,译者紧扣诗眼,将state 译成"悲鸣",将wintry bough 译成"寒枝",将forestbare译为"荒林",将 ground译为"瘠土"。可以说,这种译法在词义上讲是"失实"之处,但它却将原作创造的那种艺术境界给传达出来了,而且译文所渲染出的那种荒寒的意境、悲凉的心情,笔者认为较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读罢,不禁从心底泛起一股悲怆之情,对那只孤苦伶仃的鸟儿顿生同情之心、怜惜之意。一首好诗,往往?quot;意中有境","境中寓言",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直觉的作用,对原作心领神会,而移情于自身,把原作的艺术美表现出来。诗词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诗词翻译采用的文学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艺术美的欣赏和接受者,同时又是它的表现者。从欣赏到表现,有一个重要环节,即译者的审美再创造,或者叫心灵的再创造,情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关键是要抓住蕴含在原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不妨甩开原文形式,选用最佳的词句结构、表现手法,把原文(不仅仅是内容,而且还包括情感、意境、韵味和风格)重新表达出来。例如英国诗人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 Gerald)译波斯诗人莪玛(Omar Khayyam)的"鲁拜集"(Rubaiyat)是传诵诗坛的名作。他不拘泥于原诗的词句,而是吸取灵感再创作,既有英国诗的音韵之美,又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堪称一绝。当然这种例子很多,俯拾皆是,顺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