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一位网络成瘾者心理咨询的研究报告
2013-06-22 01:01
导读:药学论文毕业论文,谈对一位网络成瘾者心理咨询的研究报告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本文是对一例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进行咨询的记录及分析报
摘要:本文是对一例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进行咨询的记录及分析报告,结合求助者的相关资料和SCL-90测验、Young的网络成瘾测验的结果,从临床资料显示求助者问题的时间强度与严重程度方面,判断该男生属于游戏娱乐成瘾和网络交际成瘾两种网络成瘾类型。依据以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FBT)为主体、认知行为疗法为辅的心理整合疗法对求助者进行了矫治,据咨询前后的心理测试的结果比较证明了本咨询的有效性。
关键词:咨询 网络成瘾 研究报告
一、网络成瘾的综述
“网络成瘾”又名“网络上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纽约市精神病学家Ivan Goldberg博士于1995年首次提出“网络成瘾障碍”这一概念。美国
心理学会(APA)于1997年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研究的学术价值。台湾学者周倩1999将国际卫生组织对于网络成瘾所做的定义加以修改,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时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隐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1]
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K.S.Young对网络成瘾者的临床鉴别和治疗做了总结,他认为心理医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鉴别诊断:①使用网络功能(Applications),偏好双向沟通功能还是单向信息功能;②情绪卷入程度;③是否存在非理性认知;④个人生活事件[2]。
杨放如等认为,“网络成瘾”者还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IAD症状持续在3个月以上;上网时间≥14小时/每周(即平均上网时间≥2小时/每天);上网次数≥4次/每周(因工作、学习需要等正当理由而上网的时间除外)[3]。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目前,网络成瘾已成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头号杀手,构成了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2005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至2004年12月底,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9400万,居世界第二位。网民中,35岁以下与35岁以上的网民二者之比为4.2∶1;职业分布中,学生以32.4%排第一位;用户每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3.2小时;在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中,网络游戏占15.9%;在玩网络游戏的用户中,平均每周上网玩网络游戏的时间10.9小时[4]。朱克京等应用Young的网络成瘾测验得出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9.9%[5],与国内外近期的研究结果相近。
二、网络成瘾者一般资料及陈述
1.一般资料
张某,男,大学二年级学生,20岁,身高175厘米左右,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亲为某公司经理,经常出差在外;母亲为医院护士,工作三班倒;无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双方家族无精神病史和遗传病史。
2.主诉和个人陈述
张某称由于恋爱受挫,心情郁郁寡欢,为排解苦闷心情开始上网。网络提高了他的自尊心,网络中结交的许多朋友称他有个性、有幽默感,虽然在现实中他并非这样。他称“:进入网络,是一个活人;退出网络,我就烦燥不安。”起初每天上网一两个小时,后来时间慢慢增多,有时竟肆无忌惮到整天呆在网吧里。他的身体逐渐憔悴,开始讨厌父母、同学和老师,并且开始经常逃课,成绩因而一落千丈,一学期有两门课的成绩挂了红灯。他原本想通过网络排解痛苦,但现在他发现:网络不但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反而更加痛苦。以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心理咨询,经其
辅导员建议来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希望将自己的网瘾能够戒掉。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辅导员主诉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张某是2005年9月份来我校就读的,在大一的学习生活中,他表现积极、乐观,参加学校、院系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学习成绩处在本专业前10名。但是,在大一下学期特别是“五一”之后,他经常逃课或者上课睡大觉,并突然地不参加院系组织的任何活动,在大一下学期的期末专业课考试中处于本专业的后5名(本专业2个班,人数共90人)。作为辅导员,其巨大的变化引起我的注意和思考,特别是在大二上学期开学的前几天,他竟不到教室上课,通过对其舍友询问情况以及经过秘密跟踪得知,张某经常到一学校附近的网吧上网聊天、打游戏。当把身体变得消瘦无比的他叫到
办公室的时候,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在耐心与其交流指出其严重性并极有解决希望的基础上,建议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
系统科学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