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伤寒论》下利证常变辨证论治思维(2)
2014-06-17 01:47
导读:2变法治利探讨 所谓变法治利,是相对于前面所述的常法治利而言的,亦即针对临床特殊病机或特殊下利而设的有别于常规治利法的治法。这类治利法,虽
2变法治利探讨
所谓变法治利,是相对于前面所述的常法治利而言的,亦即针对临床特殊病机或特殊下利而设的有别于常规治利法的治法。这类治利法,虽非临床常用之法,但其辨证论治的意义却不容忽视,因为变法治利往往反映了中医活泼灵动的辨证思维。
2.1逆流挽舟法所谓逆流挽舟,是清代医家喻昌创立的治疗痢疾初起兼有表证的治法。其实,这种止利法在《伤寒论》中即有体现,如32条葛根汤证。本条下利为太阳阳明合病而致。病机为太阳表邪郁闭过重,太阳寒水之气内逼阳明,胃肠传导功能失司。虽表里同病,但表病是先因,是病本,治病求本,故治疗重点在于解太阳之邪。表邪得解,津液得升,胃肠功能得以恢复则下利自止。本法适应于下利兼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者。
2.2通因通用法通因通用,是《内经》提出的特殊治法,非常规治法,亦即变法治法。如三承气汤证本来是用于阳明实热内结,大便秘结证候的。《伤寒论》105,256,321,374条用之,则属于“通泻燥热实邪以止利的通因通用”法。152条十枣汤之逐水止利,也属通因通用之治,适用于水饮内停,下趋大肠之下利。《金匮要略》的甘遂半夏汤证,则属逐饮止利,适用于肠有留饮而下利者。
2.3利小便实大便法若体内水液代谢发生紊乱,当入膀胱之水,不循常道反趋入大肠,即可致利。治疗这种下利,就要着眼于调节水液之代谢,即所谓“利小便实大便”。亦即强化膀胱的气化排水之功能,让体内之水少走大肠,那么大便自然就“实”了。如159条即提到的下利“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即指用此法。386条五苓散证、316条真武汤证,也都可归属于“利小便以实大便”法的具体证治。其中,五苓散适于下利水泻,兼小便短少的水湿下利证。真武汤适于阳虚水泛下利证,以阳虚水泛、心悸厥逆为主,兼有下利,小便不利,腹痛,脉沉,舌胖质淡、苔滑等症。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4升阳止利法中气下陷常致脱肛及下利,《伤寒论》中又提示虚阳下陷也会导致下利。中气下陷者,当升降中气以止利;阳气下陷者,自当升举阳气以止利。原文314、315条即是用白通汤升阳止利,适用于阳虚下陷,症见下利滑脱,四肢厥冷,呕吐,微烦,脉沉微恶寒者。
2.5宣郁通阳法气滞会形成便秘,亦会导致“泄利下重”。肝气失疏,气滞阳郁,克犯胃肠,胃肠之气升降失职,则“泄利”在所难免,只不过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