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中国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2)

2013-08-21 01:04
导读: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的关系,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进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

  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的关系,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进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延期“意”传其“神”,让中国元素为现代包装设计注入新活力。以现代视觉造型设计来看,传统创作的精简与传意力量已达到非常高的标准,并极具现代感。全球化进程强烈的刺激了传统文化的神经,为传统文化的更生带来许多的思考和契机。所以,在认识和了解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挖掘、变化成为现代包装设计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是塑造中国包装风格的必由之路。
  2.设计元素在借鉴的基础上注重创新
  包装设计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其目的不是怀古或恋旧,而是在对其合理的借鉴基础上进行现代性的改造,使中国元素不断获得与时俱进的动力。通过对传统图案、纹样符号、色彩等基础元素进行设计分析与再造想象,形成崭新的富有时代感的视觉形象,已成为现代包装设计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
  文化的传承有被动和主动之分。被动的通常称为沿袭和积淀,往往是隐性的,不自觉的,甚至可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动的则称为保持或继承发扬,可以通过自觉选择来实现。在包装设计中利用传统元素的再次造型,是基于对传统中国元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新的图形创作;是将结构繁复、形式陈旧,不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艺术形式,加以提炼、概括、醒目强化,通过新的设计重组,再将这种立足在传统中国元素原型上,而又对原型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的衍生型糅合到现代包装的设计之中。这样设计出来的图形,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能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包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再构成是在新时代审美意识下的一种再生创造,它是传统图案、纹样符号与现代图形设计新旧两种形式之间的激烈碰撞,在这种碰撞中得以诞生,并散发出其独特的民族神韵和魅力。例如:香港设计师陈幼坚设计的“竹叶青品牌茶叶包装”,其主题为“论道·竹叶青”。企业及品牌识别设计以“竹叶青”修长的茶叶形态构成成一个“竹”字,在中国传统传统文化中,“竹”象征君子,“竹”字设计能投射出正直、高雅、纯洁、谦虚、有气节的君子形象,亦充满生命力,能代表竹叶青茶业的及品牌个性,配以青绿色为品牌主色,一种品茶时闲适、舒服、自然的状态跃然于眼前。此外,陈幼坚为这一品牌做的系列茶产品铁盒包装设计,则是紧扣“竹叶青”的标志排列成一行整齐的图案,有源源不绝的含意。通过“论道·竹叶青”的设计,来表现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和对完美品质的不懈追求,让“论道”品牌成为现代人品味和了解中国文化传承的一种独特媒介,为人们提供一个交流、茶文化的平台,一起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崇高境界。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中国元素创新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设计的现代性,同时应更加关注本土受众在价值认同、意义表达等诸多方面的顺利沟通,使意义得到更好、更有效地传达。把传统“意”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现代传达,将约定俗成并已经在中国民众心中达成共识的传统艺术中的“意”,沿用到包装设计所固有的内涵之中,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现时代的文化性与性。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包装设计运用中国元素,不是对传统文化直线性的继承,而是一种发展中的求舍,传统中的扬弃,是在民族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的再创造。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土壤中,吸取外来先进设计理念和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和时代风格的包装设计;进而才能引发消费者的认同和共鸣,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真正起到促进销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斯黛茜·金·高登.包装再设计——适应变化的平面再设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
  [3](美)玛丽安·罗斯奈·克里姆切克.品牌的塑造——从概念构思到货贺展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4]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8.5
  [5] 寻胜兰.新民族图形[M]. 北京:中国出版社.2003.9
  [6]靳埭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5

上一篇:浅谈高等学校校园市场营销策略浅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