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4.市场调查误差高
市场调查在成熟市场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而在中国转型市场中,似乎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一方面,本土企业淡漠市调,只有0.24%企业愿意做正规市调(广州日报2001.2.2),市调客户以跨国公司、合资、私企为主,另有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如IT、家电、保健品)较重视。另一方面,市调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在中国不如国外成熟市场。一家海外资金控股的消费品公司,其执行总经理(哈佛MBA出身,有跨国大公司管理经验)完全依赖某著名国际调查公司的数据在办公室决策而未亲临实际市场,结果一败涂地被迫离开。中国转型市场中市调有效性和可信度相对不高的主要原因有:
● 市场变数更多、变化更快,增加了市调的难度和风险;
● 市调方法基本是西方的,本土化研究非常不足,误差大;
● 市调执行中商业伦理道德差,人为误差大;
● 中国人不习惯和不完全接受西式的调查,心理及行为造成被访者误差大;
● 市调人员专业素质不够水准;
● 出于炒作的“排行榜”缺乏公信,从而坏了行业名声。
5. 国企及垄断行业营销障碍
中国各类行业和企业的营销意识和水平相差很大,一般而言,竞争行业优于垄断行业;民营企业优于国有企业。相比之下,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银行、公有事业还处于“没有营销”的阶段。高层缺乏营销意识,没有营销职能部门,更谈不上市场研究和营销策略,营销障碍很大。
6.战略规划失败率高
转型市场中的突出问题是,制订营销战略规划更为困难,战略规划的有效性也受到更大的挑战。例如,由于中国政府的政策限制,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只能用合资方式,面临中国进入WTO的新机会,他们要调整战略在中国独资。
在一个变数更多的市场中求发展,中短期的规划比长期规划更重要,更现实;动态战略调整比静态战略规划更重要。这也是擅长长期谋划的国际著名咨询顾问公司在中国发展受阻的原因之一。
7.广告运作的困惑
由于中国消费者甚至比外国消费者更迷信广告和强势媒体,广告被赋予了更大的作用。除了外资品牌将广告作为重要武器外,本土企业新的消费品品牌建立知名度或新产品入市,广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中国的广告运作显然有很多不规范之处:
● 1995年实施的《广告法》有原则但缺乏细节界定,各地执行的解释不一;
● 企业与地方政府联手支撑巨额广告费(如秦池)共同赌市场;
● 地方台普遍的换台广告插播打断了收视率高的节目与广告效果的正常链接;
● 成熟市场中的媒体策略尽管定量化,在中国环境中的有效性却大受挑战;
● 国际广告界成熟的代理制度受到中国市场中的特殊关系和灰色操作的猛烈冲击;
● 跨国广告公司难以适应本土客户,往往因为不能快速反映转型市场中本土企业的急切需要,不能把握住竞争的快速变化而与市场脱节。
8. 关系营销的中国特色
关系营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受到重视,但在中国的转型市场中却另有了特殊的含义。在西方重点是强化顾客关系,包括用IT建立顾客关系管理CRM等。在中国目前的企业环境中,由于企业太多受制于政府,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因而官商关系比顾客关系更加重要。
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也不能绕过此道。在西方,往往是先签合作条约再干杯,在中国却一定是先干杯再谈生意。
9.中国式的新产品开发
中国市场有可能出现某些独特性的产品,如VCD、柜式空调等。
10.中国文化导向的品牌建立
因为中国市场的文化历史深厚,在中国建立品牌必须比在别的国家更加本土化。
在品牌管理中注入中国文化价值成为很重要的策略。例如,
● 国际品牌的命名策略中有一条中性原则,即名称无含义。在中国市场,更有效的策略却是学习中国老字号的命名,塑造有中国文化含义的好联想。
● 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品牌价值,也要重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才更有效。如麦氏咖啡在台湾以 “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树立其品牌价值,达到了比在美国更好的效果。
中国转型市场的营销特征
1.转型混合营销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战略规划总监高建华曾正确比喻说,西方的营销是80%的科学加20%的艺术,而中国本土企业的营销则是20%的科学加80%的艺术。“中国的企业很多还是处在‘艺术’经营阶段,也就是不像跨国公司那样,先把市场上非常具体的数据统计出来,而更多的是凭感觉”。
感觉营销是中国本土企业的营销特色,他们首先追求“感觉对路”,虽然在转型市场中有其理由,但也有大的风险,中国商界的“大起大落”、“流星闪现”现象就是代价。
值得强调的是,本土企业正在加紧学习,提升营销水平,混合之比例在变化之中,发展的方向是“科学”的比重不断上升,逐步向国际跨国公司的营销模式靠拢。一些优秀的企业(如海尔) 进步很快,已经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2.推销主导
中国本土企业的相当大比例目前仍是推销导向,把推销当营销,以推销为目的,所以才有了没完没了的杀价战、促销战。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市场竞争的主旋律是价格竞争,尽管品牌这一非价格竞争优势被广为叫喊,但真正运作的并不多。
相当多的企业面临市场中的生死危机,缺乏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只能走向无奈的短期营销,单纯地追求销售额。
状态较好的企业往往又没有危机感,囿于推销观念不能提升,或在管理层内无法突破固化了的推销导向理念和业绩体系。
3.策划多过策略
“策划”盛行是中国市场上特有的现象,许多本土企业有问题请策划,好像农民生病请土郎中,土郎中有时也可治好病甚至效果神奇,但多数是经验导向、非专业化。
伴随的现象是,市场炒作多过市场研究, 或者多用单一营销手段(如广告轰炸)粗放执行而没有精细的整合营销运作。
这种短期行为必然导致在竞争升级后走向失败,彩电降价战导致全行业亏损和2000年秋冬保暖内衣大战而落水等都是本土企业惨痛的教训。
4.缺乏专才
营销专业人才在中国转型市场中非常短缺,有实战经验的、在知名公司担任过市场部经理的人,在人才市场上非常抢手,其身价也越来越高。缺乏专才也正是中国企业营销水平不高的基本原因。在日益盛行的MBA教育中,迫切需要强化“营销MBA”教育。
5.小学水平
中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营销水平相差悬殊,有的行业、有的企业营销专业提高很快、表现不俗。但就国际标准来看,中国的营销大面积还处于初级的阶段,或者是“小学阶段”。 起点低是多数企业的共同点,大量企业必须从基础ABC开始学习。
总之,全球化营销的大趋势中,西方营销的理论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对中国也不例外。只是因为中国的转型市场与西方成熟市场不可同日而语,那么我们的使命就是,实现国际营销理论方法与中国市场的适应性对接。这需要吃透西方理论方法又深入解读本土,实现西方营销理论方法的中国本土化创新。
(注: 本文摘自由作者主编即将出版的《营销中国》一书)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