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市场契约对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影响(2)

2014-05-23 01:45
导读:前已述及,我国公司契约主要包括了公司代理人和公司委托人之间的行为约定和利益分割。从当前我国公司契约的签订过程和执行情况来说,我国公司契约

  前已述及,我国公司契约主要包括了公司代理人和公司委托人之间的行为约定和利益分割。从当前我国公司契约的签订过程和执行情况来说,我国公司契约虽然有了规范性的标准作为其设定的依据,并且有相关的法律条文作为实施的后盾,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特殊因素,我国的公司契约还存在不少缺陷。其表现如下:
  1.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效率低下
  从上市公司的组成来看,国有企业的比例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国家控股公司中,公司治理结构由于国有股的主导地位而成为国家干预的经济体。而且由于我国国有控股公司普遍存在委托代理链条过长的问题,使得公司治理效率普遍低下。尽管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国有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开始发挥效力,但是由于政策市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公司治理的问题还是需要企业和有关各界共同努力。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不当使得公允价值目标的影响力将大大降低。公允价值目标有可能成为公司操纵利润的有效工具,完全背离了公允价值目标初衷。2007年ST股突然业绩反弹的结果是公允价值被恶意扭曲的一个真实写照。如果公允价值成为助长虚假的工具,那么这把双刃剑还是应该束之高阁。
  2.代理人市场缺乏,内部人缺乏约束机制
  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仍然缺乏市场制约机制来控制经理人的行为。国有控股公司的经理人的任命大多取决于上级行政的安排。与此同时,我国还缺少间接机制来通过股民用脚投票的方式对企业管理当局实施必要的压力。股民的羊群效应成为市场的主旋律时,以业绩来决定公司经理人和其他相关的内部人的方法将显得苍白无力。当市场上存在着大量游资来寻觅机会成本时,内部人的趋利行为必然会在缺乏有效监督的市场环境中利用公允价值来为其实现圈钱行为提供良好的保障。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3.激励机制的缺乏,经理人所得薪酬和其贡献不成比例
   公司契约的完备性不仅仅体现在代理人对契约的执行状况,还必须体现出代理人为完成契约所付出努力的回报。尽管上市公司在公布其年报时,将高管人员的工资与其业绩进行了匹配。但是,这些薪酬也仅仅是纸上谈兵的一种策略。国有控股公司的高管人员的待遇偏低的问题已经成为高管人员纷纷离岗的关键所在。这些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历史问题若不能解决,将是诱发内部人在职过度消费的导火索,最终形成上市公司被掏空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薪酬契约缺乏其合理性,因此,在实践和处理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问题时,内部人首先考虑的将是自身利益的维护问题。这显然和公允价值的公平观背道而驰。
  4.行业特征各异,公允价值取舍亦有道
   由于我国行业种类繁多,各个行业的竞争程度不同,企业特征(如季节性)各异,因此,从行业的自我保护程度来看,他们对公允价值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需要根据市场真实的销售和需求信息来确定其产品策略,部署其长远规划,他们会关注公允价值。而对那些垄断行业来说,公布公允价值会暴露其真实利润,减少他们操控利润的可能性。特别是如果国家对垄断行业的利润实施严格的监控时,他们将会拒绝公允价值的使用。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公司契约的存在缺陷,公允价值的实践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和谐发展,还有可能造成经济发展的扭曲化问题。但是,随着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很多新生的经济现象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来确认和计量,那么将出现更大的偏差,更易于成为信息不对称者利益被无端侵蚀的操控工具。因此,长久之计是如何完善公司契约,而不是对公允价值弃置不用。除了公司契约本身的缺憾,我国中介机构的鉴证判别能力也值得密切关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二)审计契约对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影响分析
  作为联系财务报告外部使用者和公司财务报告的枢纽,审计契约的作用从来都不能忽视。审计契约的签订给审计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要揭示公司财务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还要减少诉讼风险从而倾向于稳健性原则。面对公允价值,审计人员的选择也存在两难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局限性问题,公允价值取得较为困难,同时,公允价值的相关准则还不够完善,容易成为公司高估利润的工具。从这个意义来说,审计人员更倾向于历史成本法的计量属性。但是,一些随市场波动的金融类资产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法将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承受的诉讼风险审计人员是需要规避的。虽然我国审计准则先于会计准则提出了审计人员在进行金融工具业务审核时,必要时可采取公允价值进行判断,可是怎样使用和何时使用问题还尚未定论。审计契约对公允价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被审计公司的业务事项的合理程度的判断以及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1.审计人员鉴证方法对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影响
   从上市公司发布的财务报表来看,财务报告的披露和以往相比主要体现在一些项目在采用了公允价值后产生的费用和利润的变化程度。还表现为公司重组以后的确认方法对披露结果的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对长期投资的成本确认和收益的确认在一般情况下均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对于待售的金融资产也采用了公允价值进行处理。同时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损益也规定了按照公允价值入账,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中。由于确认的程序和方法比较复杂,要求审计人员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然后比照准则的规定来确认其合理性。但是,审计人员面对更加复杂的确认过程,其两难的决策将影响公允价值的最终效果。由于公允价值本身以目标形式出现,其处理方法有一定灵活性,因此,选择不同的方法也会对公允价值的合理性产生影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 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影响
上一篇:驱动市场的理论基础及路径构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