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中的题目与对策研究(2)
2014-06-25 01:04
导读:二、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题目 在布满风险与机遇的现代贸易社会,企业产品竞争主要表现为品牌的竞争,一个企业拥有消费者信赖的品牌, 就会赢得顾客忠诚
二、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题目
在布满风险与机遇的现代贸易社会,企业产品竞争主要表现为品牌的竞争,一个企业拥有消费者信赖的品牌, 就会赢得顾客忠诚,从而拥有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在这个题目上人们已经基本达成共叫。然而,我们以为由于品牌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品牌建设不仅仅是企业要高度关注的题目,而且是全社会都应予以高度重视的题目。简言之,现代社会,品牌竞争已经成为社会重要的生存法则之一,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层面都应该树立品牌意识、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如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要树立品牌意识,丰富自己的品牌内涵,塑造良好的个人品牌形象,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并为自己赢得发展和进步的空间;一所大学、一家医院、一个政府职能部分也要有全方位的服务于民、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的品牌意识,从而塑造“品牌”大学、品牌医院、品牌政府的形象,甚至是一座城市的治理也要有品牌意识,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与着名度,从而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可见,品牌建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决不仅仅是单纯的企业品牌建设。目前,我国品牌建设存在的题目主要表现为:
(一)缺乏系统化的、全局性的品牌意识
多年来,我们关注企业品牌建设有余,而重视其他社会主体组织(如各级政府、各职能部分、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品牌意识不足。固然,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与竞争,企业品牌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品牌观念深进人心,品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强;国家品牌扶持的政策和工作机制初步建立,着名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自主品牌创新能力不断进步,海尔、联想等一批自主品牌启动了走向世界的品牌工程。然而,一些政府职能部分或其它事业型、服务型、公益型社会组织品牌意识缺位。在这些组织或机构中,无论是治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尚未形成强烈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更谈不上品牌意识了。例如在一些垄断性的行业组织、国家行政、事业部分、社会公益性组织中,尽管在形式上提倡执政为民、服务顾客、服务社会,但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组织制度、内部运行模式、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都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未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二)企业品牌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企业品牌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自主品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历史发展阶段。十五期间,在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实施名牌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推动了资本、技术、人才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上风企业集中,进步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初步形成了一批着名自主品牌和上风企业,出现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群体,一些自主品牌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但在经济全球化的
世界经济体系中,我国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着名品牌,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近年来,固然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自主品牌产品,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附加值仍然偏低,有无品牌差距不大。因此,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我国仍处于品牌弱国的不利地位。据统计:(1) 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表露,我国有近200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还不到10%,90%以上是替外国品牌做“贴牌“生产。(2)在美国《贸易周刊》公布的2005年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中,美国有58个,德国有9个,法国7个,日本6个,韩国2个,中国零个。(3)在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
排行榜中,美国拥有245席,占49%,法国46席,占9.2%,日本44席,占8.8%,我国只有6席,占1.2%。我国不但缺乏国际着名品牌,而且品牌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少,生命周期短,附加值小,对经济的贡献率低。如我国每年新增几十万个品牌,但品牌生命周期均匀不足2年。 (三)品牌塑造中过多的概念性炒作与形式主义
我国政府尽管非常重视品牌建设与治理,但尚缺乏科学、系统的品牌战略意识与规划措施,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与治理模式。如2006年6月由商务部组织倡导的“品牌万里行”活动,在形式上热热闹闹,大张旗鼓,但实际作用和效果并不理想。就目前而言,政府还没有形玉成国一盘棋的自主品牌培育、评价和保护的联动机制和运作体制,各部委、各行业、各地政府所进行的品牌评价,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呈现出协调、公平有序的良好局面。企业的品牌塑造往往过度依靠概念营销、事件营销等营销手段。很多企业既无心也无力开展扎实有效的品牌经营活动,把品牌建设简化为品牌营销策划活动,只关注品牌策划活动带给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致使很多品牌如昙花般快速凋零,成为市场上的昔日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