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道德研究(2)
2014-08-30 01:24
导读:3.促销问题 在信息沟通中经常会出现道德问题,诸如虚假和误导性广告,操纵或欺骗性促销,欺骗性战术或过度宣传等。在此,着重阐述广告及人员推销
3.促销问题
在信息沟通中经常会出现道德问题,诸如虚假和误导性广告,操纵或欺骗性促销,欺骗性战术或过度宣传等。在此,着重阐述广告及人员推销中的道德问题。
(1)广告中的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为:①欺骗性广告,过度地夸大产品的功能效用,诱使消费者购买,这种广告在药品和保健品上表现得成为明显;②误导性广告,在广告宣传中含糊其辞,故意利用易引起误解的广告语,使消费者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③广告污染,有意义的节目常受到商业广告的干扰,印刷刊物几乎整本都是广告,美丽的风景区也常为广告所破坏。这些广告过多地向人们灌输“物质主义”、“性”、“权势”以及“地位”等观念,对社会造成严重的文化污染;④对竞争者的攻击性广告,通过含沙射影诋毁同业来抬高自己企业和产品的地位。
(2)人员推销中的不道德行为主要来源于对顾客高压式推销。人们常说像百科全书、保险、不动产及珠宝这类产品都有是靠推销员高压式推销出去的,而不是由顾客主动购买的。这类推销人员都被训练得具有整套的推销谈话技巧,以引诱人们购买。
4.分销问题
分销中的道德问题主要源于企业与分销商之间的关系,生产者可能胁迫其所控制的分销商从事某种特殊的违背道德的事情,以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在业务关系中分销商处于主动的地位,分销商也可能这样做而产生道德问题。
纵观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整个过程,在每一个环节上,企业都可能出现道德问题。尽管对上述问题经济学界和伦理界并没有形成共识,然而,对于营销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问题,我们必须引起注意。因为这些道德问题,无论是对消费者的利益、企业自身的利益,还是对社会整体的利益均造成严重的损害。对消费者而言,营销中的不道德行为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对企业自身而言,不道德行为一旦被揭穿,势必使企业声名扫地,一蹶不振;对整个经济而言,市场营销不道德行为的泛滥必定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整个经济的不健康发展。要使我国市场经济良性发展,对市场营销不道德行为的防范就显得非常必要。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三、我国企业营销道德的建立与发展
1.研究并构建企业营销道德的必要性
道德的研究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五帝”时代,我国原始部落就开始重视“德治”,并用淳朴的道德规范在部落中传播推广。2500多年前,老子著述《道德经》,并对“道”和“德”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指出,所谓“德”就是“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内得于己”是指探索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并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及价值观;“外施于人”是用已形成的价值观、伦理观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心得等影响、引导、规范他人的行为。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还反映人、企业与自然的利害关系。营销作为微观组织的市场活动也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伦理、道德。与老子同一时期的孔子创建了儒家学说,并将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在几千年的经济活动与商业活动中,我国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创建了比较先进的道德规范体系。
由于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的自然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生产力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换受到限制,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路线的贯彻实施,我国开始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理论受到学者的重视,市场营销实践也得到了企业的重视及全社会的关注。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市场经济还未进入发达阶段,“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甚至“唯利是图”的市场行为是存在的,“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的现象也不少。所有这些都需要道德与法律的力量加以规范。对此,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开始重视营销道德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对企业营销道德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因此,从我国的市场营销实践来看,研究并构筑合国情的企业营销道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构建我国企业营销道德思路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