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营销案例:重塑“李宁”(4)

2015-03-06 01:22
导读:对于这次合作,李宁公司品牌资产以及公关经理张庆说:“‘运动数码盟军’是一个品牌策略联盟,因为双方合作的基础是双方有重叠的潜在目标消费群体


  对于这次合作,李宁公司品牌资产以及公关经理张庆说:“‘运动数码盟军’是一个品牌策略联盟,因为双方合作的基础是双方有重叠的潜在目标消费群体。基于运动的数码和数码的运动,可以引导一种全新的消费和品牌联想。这个品牌策略联盟可以更好地诠释我们新的品牌概念——‘一切皆有可能’。”双方都认为,这样的合作会整合资源,形成时尚和运动的互补,会创造出1 1>2的效应。当然,对更多的人来说,这还是一个未知数,双方的合作会像麦当劳和可口可乐、肯德基跟百事可乐一样珠联璧合吗?

  竞争品牌“在市场上,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耐克和阿迪达斯,它们也把我们看成竞争对手,这点我们的看法都一致了,据我了解,现在耐克成长非常快,阿迪略微的慢一点。”张志勇这样描述李宁公司面临的竞争格局。

  耐克与阿迪在产品的功能性和性的结合方面,在运动资源上,在把握产品形象上,以及市场的推广上,远远地优于李宁。

  当然,有一点张没有提到,耐克和阿迪达斯的品牌,是李宁牌远远比不上的。

  张认为李宁对他们来说,最主要的优势是分销,第二是定价的优势。虽然李宁的价位相对于这些国际品牌来说是很低的,但是行业不是高档产业。耐克和阿迪在1999年的时候,曾经做过200块钱以下的鞋子,最后全面失败。张说功利性的因素制约了李宁,也制约了耐克和阿迪达斯。

  但是更多的因素是可能转化的,大环境对体育行业的一直都很大,如果人们生活好了之后,价格的优势因素会不会转变?

  “可以说,我们长远的优势是在分销上,但是如果国际品牌意识到这点,他们也来做的话,那情况就会有进一步的变化。大家还没有到短兵相接的地步。”看得出来,张志勇在尽可能做到“知己知彼”。最重要的,他清醒地意识到,如何利用短兵相接没到来之前的这段时间,如何在自己尚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不要与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品牌短兵相接。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耐克的个性是叛逆和张扬(它的广告词是just do it),对于普通人来说,好像有点高不可攀。阿迪达斯,让人更多想到的是30多岁的成功男士,其个性是稳健。而张志勇为首的李宁的管理团队希望人们谈到自己的品牌的时候,会用亲和的、时尚的、魅力的字眼来描述。很明显,他们面对的是不同的目标消费者。

  别忘记,以安踏、三兴为首的福建晋江造牌也在威胁着李宁的市场。目前安踏每年运动鞋的销售量是300多万双。李宁目前鞋与服装的比例是4:6。营销总监王鹂说:“安踏进步得很快,但它只是一个短期的战术对手,我们的实力、品牌、知名度、管理水平和开发能力是它们没有的。安踏的现象给我们一个警示,李宁不能放弃低端市场产品,至少必须牢牢地把握住相当的市场份额,以前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承认这是我们前期战略的失误。”李宁对安踏的战术反击是首先推出针对低端市场的产品,例如今年的“舒适装备”,价位是100多块钱。舒适装备卖得非常好,现在已经断了货。

  李宁的第二个战术是开20平方米以下的鞋店——叫“起跑线”鞋店。张庆说,“过去,我们忽视了安踏,我们有全国最大的分销,但事实上,我们开的专卖店是大动脉,毛细血管被它们占了,今后我们会用20-30平方米的‘起跑线’鞋店来阻击它们。”徐伟军对耐克、阿迪达斯以及安踏有自己的价格策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他认为价格因素制约着李宁的同时,也在制约着他的竞争对手,耐克、阿迪达斯在高处下不来,安踏等品牌在低处上不去,相比之下,李宁公司恰好找到了一个独有的利基(Niche)市场。

  结局尚未明朗营销总监王鹂说到未来的增长目标时雄心勃勃,她定下的目标是今年达到10亿,三年达到增长百分之百,即达到15亿,到2008年达到20亿。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然而李宁公司在中国入世,市场壁垒降低或消失的产业生态下拓展生存的空间并非易事。在耐克和阿迪达斯长驱直入,安踏等企业造牌意识觉醒的情况下,重塑后的李宁品牌能否获得广泛的认知和接纳?答案决非简单明了。
上一篇:规制零售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