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销售企业成品油损耗控制问题研究(2)
2015-03-16 01:36
导读:1.2.3二次配送收油环节 运输油罐车将油品送到加油站后,加油站需检验送货凭证,应进行数量、品种、感官检验和校对,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安排接卸。计量
1.2.3二次配送收油环节
运输油罐车将油品送到加油站后,加油站需检验送货凭证,应进行数量、品种、感官检验和校对,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安排接卸。计量员的工作是此环节的重点。此环节的问题表现在:(1)油高、水高、油温和密度存在测量误差。(2)油品没有卸净。(3)送油时间不科学。
1.2.4加油站发油环节
加油站发油环节的油品损耗主要存在于两方面: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冒油、跑油;由于粗心大意,发生混油事故。
成品油损耗不仅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污染环境,给整个社会带来健康和安全隐患。虽然由于配送环节繁多,机器设备本身存在的缺陷等,使得部分成品油损耗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但石油销售企业仍应加强对成品油损耗的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将总损耗降低到最低程度。
2石油销售企业成品油损耗控制现状
2.1成品油损耗控制的硬件设备不完善
2.1.1油气回收系统未能普及
油气回收系统是油料收发和运输过程中防止挥发性碳氢化合物进入大气的技术方法和设备的总称。尽管我国现在正大力推进健康、安全、环保加油站的建设,各大城市以及星级加油站也都大力实施油气回收处理,但是该系统造价太高,目前还未在国内普及。
2.1.2液位仪计量没得到全面实施
目前,国内仍广泛采用人工测量,采用高精度的探尺、温度计、密度计等测量工具分别测量油位高度、油品温度、视温度及密度等参数,然后查表算出标准密度、标准体积等。而液位仪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用于替代人工检尺,少部分地区可实现站级进销存管理,测漏与检测传感器的应用就更少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1.3网络智能化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大部分作业方式还处在手工作业和
计算机技术并用阶段,很多计算机仍停留在静态数据统计和文字处理初级阶段,各级销售管理机构、储运设施、零售网点之间的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经营管理手段科技含量还比较低,尚未进入利用计算机进行动态管理和自动化控制阶段。
2.2成品油损耗内部控制不到位
2.2.1损耗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成品油损耗内部控制的实施要求每个员工都具备相应的管理素质并忠于职守。但现实是员工并不都具备相应的管理素质和道德品行,甚至有些人,特别是一些重要岗位的员工反而认为如果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了,贪污舞弊、侵吞资产、弄虚作假就不容易了,更有甚者有些人集体串通、玩忽职守,因此,很多内部控制制度是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等建立起来的,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而失去应有的作用。
2.2.2损耗控制流程不畅通,关键控制点不清晰 由于成品油流转涉及的环节多,牵涉的部门多,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配合,各环节关键控制点不明确,导致成品油损耗控制的效果不显著。加油站每月对成品油损耗进行结转,亏损部分由加油站站长承担责任,这种管理体制只要求站长控制损耗,而没有明确关键控制点抓住损耗控制关键环节,其结果不仅影响加油站的经营效率,而且降低了控制效果。
2.2.3与第三方承运权责不清
二次配送运油环节发生的成品油损耗问题如此突出,实则是因为石油销售企业与第三方承运权责不清。成品油销售企业与第三方承运商的合作是基于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合作,第三方物流根据契约规定的要求,提供多功能直至全方位一体化物流服务,并以契约来管理所有物流服务及其过程,因而要求成品油销售企业与承运商磋商合作协议时,必须对合作中各自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明确双方的义务和权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2.4监督激励机制弱化
从目前看,对成品油流转的监督虽然很多,在油品进、运、收、发各环节都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但监督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一是从内部监督体系看,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再加上不是同一部门,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加之有些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监督弱化问题严重;二是从数量管理监督体系看,对加油站的成品油损耗的监督评审主要靠加管部来完成,对油库的成品油损耗的监督评审主要靠调运部来完成,对第三方承运主要看计量指标是否超标,故而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