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模式比较(2)
2015-06-05 02:33
导读:以上三种模式并无优劣之分,每个城市都是根据自身的现状选择最适合本市的品牌发展战略。本文通过对这三种模式的比较,来说明城市在进行品牌建设时
以上三种模式并无优劣之分,每个城市都是根据自身的现状选择最适合本市的品牌发展战略。本文通过对这三种模式的比较,来说明城市在进行品牌建设时应采用何种模式更为合适。
城市品牌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以上三种品牌发展模式实际上是三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每一条道路的选择、发展和结果表现都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初始驱动力不同
初始驱动力的不同即推动的主体不同。在青岛模式、大连模式和东南沿海模式中,政府的作用依次减弱,市场的作用依次增强。大连模式的驱动力直接来源于政府,由于城市品牌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质,因此,在缺乏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的支撑下,也只有政府才可能作为主导力量推动城市品牌的建设。在青岛模式中,虽然政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更多的是推波助澜、顺势而为的扶持作用,该模式中最关键的推动力是一支强悍企业家队伍,政府的作用在于搭建平台、择优扶持。相比起北方的两种模式,温州模式中政府的作用则弱得多,该模式的驱动力毫无疑问是市场,各种私营经济从小规模、低端产品做起,产品本身并不具备优势,甚至根本就没有品牌,然而随着市场发育的完善和政府的规制,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也逐渐规范,形成产业集群。随后,集群的大规模发展和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一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锻造了自己的产品品牌。所以说,温州模式中,政府的作用是规范市场秩序,而整个品牌的产生、发展都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结果。
发展条件不同
大连模式跨越了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由政府推动直接建设城市品牌,要求城市本身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市场方面的优势,并且时机恰当,否则该城市品牌就有陷入空壳品牌的危险。大连的品牌建设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是时机恰当,大连率先占据了环境城市品牌的第一位。另外,大连地处东北亚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也有利于其发展会展业,成为东北亚的商贸集散地。青岛模式要求城市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基础和企业家队伍,目标定位于把品牌做强做大,选择的产业也应当是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依托已有的基础发展要比重新创牌现实得多。东南沿海模式则要求市民具有创业意识、商业意识,并且能够找准城市的传统特色和优势,要选择那些市场变化快、对生产的灵活性要求高的产业。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发展结果不同
大连城市品牌建设始于政府推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的作用逐渐减弱、让位于市场,现在大连的会展产业和各种服务业已逐步实行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交由企业充当主角,这也是大连城市品牌向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过渡的必然选择。青岛品牌的发展仍然沿袭了大品牌的发展道路,以少数大企业、大品牌为核心,大量为之配套的中小型企业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而且,在海尔等强势品牌的带动下,青岛开始实施品牌梯队战略,后续力量强大。东南沿海模式则更多的是产业集群内企业相互关联而形成网络模式,集群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紧密,但企业之间独立性较强、联系方式灵活,其柔性化生产链易于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
面临的问题不同
大连模式直接从城市品牌建设入手,缺乏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支撑是其致命弱点。在2004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中国最具价值500品牌》中,大连有6个品牌榜上有名,仅次于青岛3个品牌。但是,从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看,大连则远远落后于青岛。因此,如何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品牌是大连今后应解决的首要任务。青岛的品牌经济发展最为全面,而且非常稳健,目前产品品牌和城市品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所要做的是如何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打造产业品牌。东南沿海模式从产业品牌发起,现在需要加强两头建设,一是进一步做强做大优势产品品牌,提升产品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有意识地进行城市品牌建设,由于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品牌直接源于人们对当地产业品牌的认知,这种城市品牌过于粗糙,还缺乏统一的城市精神文化理念作为对外的吸引魅力和对内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