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组织间关系营销本质的新视角(2)
2015-07-22 02:29
导读:以社会理性人为假设前提的关系营销,更多地体现为社会交换。Morgan 和Hunt认为,从纯粹的经济交换转向具有社会交换特征的关系交换,关系营销的本质在
以社会理性人为假设前提的关系营销,更多地体现为社会交换。Morgan 和Hunt认为,从纯粹的经济交换转向具有社会交换特征的关系交换,关系营销的本质在于建立和发展关系中的信任和承诺。Morgan 和Hunt虽然把信任和承诺与关系营销的本质联系起来,但没有继续探索,信任和承诺的本质又是什么?根据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信任和承诺都是以关系为载体的促进关系方之间合作的一种资源,是企业的社会资本。因此,可以说建立和发展关系中的社会资本是关系营销的本质。
根据企业社会资本理论,除了信任和承诺,关系规范也是其构成要素。在关系营销领域,关系规范被认为是决定关系成功的重要因素。关系规范源于社会学,跟信任和承诺一样,它不仅对成功的关系营销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显示出了关系营销所具有的社会交换特征的交换逻辑,因此,笔者认为,建立和发展企业之间关系中包括信任、承诺和关系规范在内的社会资本,是组织间关系营销的本质。
组织间关系营销模型与策略
企业社会资本构成要素的关系
信任、承诺和关系规范作为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关系营销模型和策略的前提。
在关系营销领域,信任被认为是关系交易的中心,McAllister(1995)把信任分为认知型信任和情感型信任,认知型信任是关系一方因为对另一方的充分了解和通过一些值得信赖的依据而信任对方。一方的能力、责任感等都是另一方对其产生认知型信任的源泉。情感型信任建立在关系方间的感情纽带中,它能够表明一方对另一方利益的关心,依赖于良好的沟通和对误解的消除。一般来说,认知型信任是信任关系的起点,当一个企业觉得另外的企业有能力为本企业带来利益时,它便与其建立关系。而在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双方边界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就产生了情感型信任。同时,双方间的情感型信任又可以增强相互间对可靠性的认知,提高认知型信任。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承诺是关系研究中的一个最普通的变量,Achrol和 Mentzer (1995)将承诺分为态度承诺和工具性承诺。态度承诺是一方表示愿意发展和维持一个稳定的关系的持久愿望。工具性承诺是指一方对关系进行投资,通过行为来表明对关系的承诺。一般来说,态度承诺先于工具性承诺。态度承诺表明一个企业愿意为关系进行投资的意图,但仅有态度承诺不能保证关系的稳定,因此,企业要对值得维持的关系进行实际投资,用行动来表明对关系的重视,以工具性承诺进一步促进态度承诺。 对于信任和承诺的关系,一般认为信任是承诺的一个重要的前因,一个企业只有信任它的关系方,才会对关系承诺,认知型信任和情感型信任对态度承诺和工具性承诺都有促进作用。
关系规范是指对相关行为的共同期望。承诺是实现关系规范管制的基础,当关系方之间有共同的承诺目标及长期导向时,关系规范就会发展。关系规范一旦发展为关系的管制机制,就会强化关系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形成一个企业社会资本构成要素之间的良性循环圈,如图1所示。
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组织间关系营销模型和策略
模型 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组织间关系营销的基本逻辑是,通过关系营销策略,建立企业社会资本,提升关系营销绩效。
图2是以建立和发展企业社会资本为核心的组织间关系营销模型。
策略 企业间关系的发展可分为建立、发展、深化、结束等阶段。在各个阶段,关系营销都有不同的发展企业社会资本的任务。企业的关系营销策略必须根据不同的任务而展开。
关系建立阶段 在这个阶段,关系营销的任务是实现交易对象间的认知型信任。企业首先要向对方展示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其次,要向对方传递本企业的诚信。第三,积极利用第三方信任,实现信任转移,即通过对方信任的第三方对本企业的信任,来促进对方对本企业的信任。认知型信任是企业理性的计算与感知过程,当认知型信任建立起来,企业间才会在互动中进入关系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