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顾客满意理论研究述评(3)
2015-07-28 01:08
导读:西方顾客满意理论的本土化 现有顾客满意模型绝大多数来自国外,因此以国外顾客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居多,完全适用于我国消费者的成果则很少。由于
西方顾客满意理论的本土化
现有顾客满意模型绝大多数来自国外,因此以国外顾客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居多,完全适用于我国消费者的成果则很少。由于我国在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以及心理测量等学科上的发展水平有限,顾客满意研究难以向深入发展,因此,一些依赖于顾客心理的研究,包括对满意的内在形成机制的研究,都因此而搁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套用一些国外现成的成果,才能完成满意度调查等一些较为简单的、操作性的任务。但是,由于顾客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规律是同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的,因此研究背景是顾客满意研究中重要的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这是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由于语言、价值观、风俗习惯和社会结构的不同,对产品或服务质量有着不同的理解,对相同的消费过程会有不同的期望、感知和反应。例如,在美国,KFC提供准确和快速的服务,是顾客通常所期待的,但在日本,店员能双手将食物奉上则更重要,因为日本人更重视礼貌和尊重。实际上,在顾客满意模型的研究中,常常会出现资料导向的现象,即采用相同的量度、模型和分析方法,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样本中,却出现不尽一致的结果,这一点在服务业中更为明显。在我国的背景下研究顾客满意的形成过程,对于建立适用与我国顾客的满意理论非常重要。
现有顾客满意模型以研究有形产品的居多,研究服务的较少。由于有形产品易于感知,便于客观地衡量和操作,而且大多数管理和营销理论,如质量管理、竞争战略、4P理论等,也都以制造业为适用对象,这使得服务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得不长期从制造业中“猎取”成果,对顾客满意的研究,也反映出这种现象。在至今已形成的众多顾客满意模型中,以有形产品为研究对象的占绝大多数,服务企业也不得不使用这些模型指导实践。但是,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基本上是无形的活动和利益,并不导致任何所有权的发生”(菲利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