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国反倾销的我国钢铁行业营销行为分析(3)
2015-10-23 02:07
导读:(二)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手段,削弱了企业发展后劲,并在一定意义上陷入不良循环。在产品的非价格因素不具有优势的情况下,营销组合的价格策略即低价
(二)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手段,削弱了企业发展后劲,并在一定意义上陷入不良循环。在产品的非价格因素不具有优势的情况下,营销组合的价格策略即低价几乎具有唯一性。反之,则可以有多种选择,而目的都是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一般而言,各先进产钢国家或地区凭借产品结构和品种质量的优势,在价格上高出低进,获得比较丰厚的国际贸易利益。中国钢铁行业则由于受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产品档次的限制,在出口品种结构中,技术含量高的品种少,多为低档长线产品,国内钢铁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靠低廉的价格来换取出口机会。从图2可以看出,1980-2005年间,每当我国钢材出口产品价格下降之时,往往就是出口数量增加之际,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反倾销调查。如我国钢材出口于1995年和2000年呈现出大幅度增加态势,而后分别在1996年和2001年都遭受到涉案金额上亿美元的反倾销调查。
由于过分依赖价格(降价)竞争手段,即使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都会减少企业及行业的盈利。这一点从我国钢铁行业的经营情况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证明:自1993年以来,钢铁工业在连年大幅度增产铁、钢和钢材,从0.8954亿吨持续增长到1999年的1.2426亿吨,同期实现的利润基本上呈相反的变化趋势:1993年由294亿元降到1999年的36亿元。结果是企业发展后劲被削弱,并因此可能陷入以下不良循环。
1.不良循环之一:企业及行业失去其他优势,更加依赖价格竞争。价格竞争导致行业利润的减少,其对企业自我积累能力、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品牌管理与培养等产生影响,如图3所示。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营销创新加以改变,将迫使企业更多地依赖价格竞争手段,从而陷入不良循环状况。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不良循环之二:引发更大范围、更剧烈的价格竞争以至价格战。个别或少数企业运用价格竞争手段去争夺市场也许是正确的,但对于局部来说是正确的事情,对于整体而言也许未必是正确的。如果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也依靠价格竞争手段争夺市场,那么就有可能使整个行业最终陷入价格战的不良循环中而不能自拔(如图4)。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就是回避或转移价格竞争危机的一个途径,而与其所谓的“全球经营战略”无关。当一个行业以这样一种状态走向国际市场时,价格战便从国内市场走向了国际市场。
3.不良循环之三:在转移市场和变换产品中遭到系列反倾销调查。事实上,中国钢铁行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主要武器就是自我削价竞销,结果是伴随着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下跌,企业及行业在进口国市场的产品销售量增加,而这正好符合实施反倾销的基本特征。在不对自身营销行为做出根本调整的情况下,企业选择转移产品出口的目标市场、改变出口产品类别等简单策略,必然陷入系列反倾销调查的不良循环之中(如图5)。
(三)积极构建出口营销渠道,但与国外钢铁业成熟的营销体系相比差距很大。营销渠道是构建产品品牌或企业品牌以及赢得顾客忠诚的关键性环节,是一个企业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开始寻求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变的重要拐点。但我国钢铁行业长期由国家垄断,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程度并不很严重,市场化的营销渠道建设得不到足够重视而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直至1997年销售主渠道建设才被作为营销管理的战略任务提出。
而此时的中国钢铁业,只有宝钢根据海外业务的发展,设立亚澳、欧非、美洲三大事业总部,形成了以日本宝和公司、德国宝欧公司、美国宝美公司三大主力公司为主体的18个贸易公司和办事机构,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外销售网络,产品销往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用户近400家。1997年以后,其他钢铁企业也开始注意建立或完善营销渠道,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实现出口区域多元化。然而,品牌与赢得顾客忠诚的工作仍未提上议事日程或付诸于实践。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可以这样说,尽管中国钢铁业在国内市场已经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营销网络,但尚未建立完整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不断加强海外销售力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形成完整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仍是我国钢铁行业努力的方向,因为与国外钢铁业成熟的营销体系相比差距很大,竞争力较低。而出口营销渠道不够完善的结果之一,是弱化了企业对市场及产品销售的直接掌控力量,从而影响企业对产品在市场的最终销售价格的发言权,未能为实行品牌战略奠定必要的基础,这既在一定意义上增大了企业遭到反倾销调查的可能,也降低了面对反倾销而灵活调整其营销策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