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诚信教育(2)
2016-01-17 01:14
导读:一是要认识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反映在道德领域内,就是诚实;反映在人
一是要认识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反映在道德领域内,就是诚实;反映在人际关系中,就是真诚;反映在市场交易中,就是“诚信”。“诚信”教育,从青年学生抓起,才能本固基实。只有培养造就出一批又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远大前程和光辉未来;只有培养造就出一批又一批具有高度“诚信”的合格营销者,我国才能涌现出一大批立于世界之林的知名企业和企业家,才能实现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二是要善于引导。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育的主体在学生,主导在教师。因此,教师要当好导演角色,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负责地、用心的教、传、帮、带,以教师高尚的品性、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楷模。
三是巧妙地把“诚信”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营销学理论教学中。“诚信”营销是老话题,又是新问题;对青年学子来说,既有弘扬问题,也有重建问题。要弘扬、重建并举。笔者在讲述交换及市场的起源时,就有意识地串讲了我国古代十六两秤的涵义。古人在早期制做十六两秤时,就把“诚信”的规则蕴涵在其中,要求人们莫作“损福折寿”之事。十六两秤上的十六颗星意为“北斗七星、南勺六星、福、禄、寿三星,合为一十六星”。十六星为十六两,十六两为一斤。如果拿秤人缺斤少两,就会遭到损福、断禄、折寿的报应。虽然上述关于十六两秤的解释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其意义是非常积极的。通过这一典故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诚信”教育课。笔者在讲述营销环境分析时,充分利用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利用我国古今楹联中许多涉及 “诚” 与“信”之佳对、警句,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诸如“诚是身基,无欺自安”,“一生信为本,百代诚做基”,“诚为至宝一生用不尽,信做良田百世耕有余”,“诚信无欺言如九鼎,寄托为重诺比千金”,“财源茂盛凭诚信,生意兴隆靠竞争”,“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文明源于诚信,诚信创造未来”等。真是言简意赅,寓意深长,发人深省。
大学排名
四是将“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市场营销实践和实习中,培养学生“诚信”营销的品德。“诚信”营销教育的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要精心安排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营销实践和实习教学,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诚信”营销道德养成的重要性。通过成功的“诚信”营销实践与实习教学活动促进青年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教育、自我锤炼。
五是“诚信”营销教育,必须常抓不懈。这既符合人生品德积淀的客观规律,也是由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教育培养成怎样的习惯,习久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一旦习惯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仅如此,习惯养成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变为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不断向善的重要精神动力。学生时期是道德素质养成的最佳时期,青年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等特点,使得他们的思想品德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其习惯还未形成或尚在形成时,通过正面教育、引导、训练,就能较快地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如果在未走向社会以前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以后便会终身受益;如果在学生时期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成年以后的道德教育必将事倍功半,因此“诚信”营销教育将伴随青年学子的整个求学时代。
总之,“诚信”是成功之本,失信是失败之根。政府没有“诚信”就会失去人民的拥护;干部没有“诚信”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老师没有“诚信”就会失去学生的尊敬;企业没有“诚信”就会失去市场;商家没有“诚信”就会失去顾客;搞营销没有“诚信”就会失去消费者的信赖。就象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将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