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高校应对入世挑战的市场营销战略(2)
2016-04-01 01:13
导读:二、实施名牌名品战略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其产品具有双重性:对在校大学生而言,高校提供的产品为教学服务;对用人单位而言,其产品则为不
二、实施名牌名品战略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其产品具有双重性:对在校大学生而言,高校提供的产品为教学服务;对用人单位而言,其产品则为不同层次的学位获得者或毕业生。应对入世后的各种挑战,坚持走名牌名品之路,将优质的教育产品提供给市场,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此,需要深入高等教育产品的特殊性,不断完善专业设置,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深入研究高教产品特点 高校产品明显具有如下特点:无形性。高校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其中多数为无形产品,如高校设置的专业和开设的课程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教育活动,少数为有形产品,如教材毕业证、学位证。不可分性。高校产品与高校难以分割,若想获得正规教育服务,就必须深入到高校这一服务来源中去。异质性。不同高校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质量可能不一样。易模仿性。常用的价格竞争,专业设置开设课程以及其它市场营销手段易被模仿,并且模仿得较快,所以高校间的竞争也很激烈。无期性。人们购买高校产品或服务所投入的资金在短期内是很难见效的。地域性。中国高校遍布全国各地,有数千多所。这些学校或是在省内、地区内招生,或者在全国乃至世界招生。 (二)不断完善专业设置 正如必须经常评估产品大类和产品组合一样,中国高校也应在新的营销环境下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及不断完善专业设置。众所周知,专业是高等院校中最基本的单元细胞。通过它可以折射出一所学校的全貌,也可以反映出当今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办教育就是办学校,办学校就是在办专业。近年来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对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使中国高校的专业建设有了重大变化并逐步趋向合理。特别是1998年7月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更对中国高校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校专业调整的力度和幅度尚不够大加之时间较短和认识上的偏颇,在许多方面仍需改进。事实上,正如产品结构调整不能一劳永逸一样,专业设置的完善也是一项需持续开展的长期性工作。 1.专业设置存在的 ,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1)专业设置的短视行为、近期效应。专业总量增长过快,专业设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是当前高校专业建设中的通病。一哄而上,盲目求新追热、急功近利的做法使一些新增专业缺乏必要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还有些专业,由于供求关系不甚明朗,人才需求缺乏整体科学的依据,可能导致潜在的
就业危机。而一些社会急需人才却得不到满足,这样势必引起专业结构失调,高等教育协调持续地发展。(2)专业布局中的重复设置、规模小效益低。专业建设中的“小而全”的观念造成了高校专业设置重复,规模小,效益低的现状。这种专业结构间的不合理状况,既不能适应区域经济日趋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也不能使高等教育内部的教育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3)专业口径过窄、专业划分过细。这也是高校专业建设中的一个通病。专业划分既细且名称又不统一,这很容易造成专业布点过程中的混乱,更容易造成同科类相邻甚至相容专业的重复设置,使专业结构比例失调。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不宽,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工作转移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难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4)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层次单一、比例失调。从国内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看,普遍存在着重理工轻文史哲,重应用学科轻基础学科的现象;在专业层次结构上存在着层次单一比例失调,缺乏高学历、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这势必难以适应社会对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 2.专业设置应坚持的原则 为了应对入世的挑战,高校专业设置应坚持如下原则:(1)适应市场需求与教育相结合。既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教育规律,是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高校面临的主要市场是人才市场、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这一现实要求高校对几十年不变的老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根据市场需求增设新专业。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呈波动性,而高等教育的周期长,既具有超前性,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因此,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适应不可能是完全又同步的“点适应”,只能是总体上的“面适应”。而办教育又必须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在密切注视市场需求的同时,不能脱离教育规律。(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专业的建立需要有能够开出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合格教师,要有满足教学要求的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和专门的实验室,要有与专业范围有关的较为丰富的图书资料,要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还要开展一定水平的科学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比较大。这就要求一个专业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够达到一定的规模,同时市场的需求比较大,能够带来较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专业设置也要与社会进步相统一,能够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具备较好的社会效益。(3)相对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人才需求的变化是绝对的,专业结构的稳定只能是相对的。虽然保持专业结构的稳定对提高教育质量发挥投资效益是十分必要的,但仍要把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放在首位。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制订人才培养规划,严格审定招生计划,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增强专业结构布局的灵活性。 3.专业的资源配置 高校由于受到投入不足的制约,不可能所有的专业同时发展,因此就要解决如何配置资源的问题。我们试图仿照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ConsultingGroup)的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占有率矩阵,提出一种富有创新价值的高校专业资源配置矩阵(如图1所示)。我们设想,用专业的市场需求强度和学校专业的排名次序这两个变量取代在波士顿矩阵中的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占有率两个因素,从而将学校的所有专业归入四个方格,每个方格代表不同类型的专业:(1)问题专业是指市场吸引力高,但学校的排名靠后的专业新建专业大都处于这种状态,学校开设新专业都具备一定的市场吸引力,同时由于是新进入者排名比较靠后,学校需要加大对该专业的投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在同行中的排位,成为明星专业。由于需要投入较大,这样的专业不宜过多。(2)明星专业,是指市场吸引力很强的专业的领先者,但由于市场吸引力很强,竞争也十分激烈,学校仍需不断地加大对其投入以保持领先地位。(3)金牛专业,市场吸引力下降的专业的领先者。指高校在传统专业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一些高校虽然整体实力并不占优,但在一两个传统专业上处于领先地位。(4)瘦狗专业,是指市场吸引力很低,学校专业实力不强,排名也较靠后。 对于明星和金牛专业,学校应考虑进一步加强其实力,明星专业是发展的重点。对于问题专业,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综合考虑发展该专业与学校专业的整体结合,与学校其他专业相关性,以及该专业的发展潜力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对于瘦狗专业要其存在的必要性。 4.专业评估与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评估是保持协调发展的保障,其实质可以归结为专业的“价值判断”、“适应性判断”和“水平判断”,通过评估,诊断出问题,以评估促建设。专业建设的评估机制和监控体系能够促进专业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从而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不是靠一门或几门课程就能奏效的,而是要靠整体课程之间的协调和优化。学校要通过制定近期和长期课程建设规划、加强对课程的评估与检查、加大对课程的投入等有效措施,加强课程的软硬件建设。 (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正如产品营销需要优质产品作后盾和依托那样,中国高校实施名牌、名品战略也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质量控制,在竞争中以质取胜。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教学质量的特殊性,全面掌握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系统科学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质量的特点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教学质量的测定必须考虑到如下特殊情况:(1)综合性。教学质量受多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是多种指标的、多层次的综合。它不是由某一因素决定的,它反映的是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既反映学校的智育水平,也反映学校德、体、美、劳的总体水平;既反映教师队伍水平,也反映学生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等。(2)差异性。教学质量具有差异性,并不是所有学校的教学质量都是同一水平的,不同学校由于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水平、生源素质、设备技术条件、
规章制度等不同,其教学质量水平也不相同,表现出差异性。(3)可比性。由于教学质量存在着差异性,也就存在着可比性。不同的教学质量反映了学校的不同办学水平。 2.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为人师表和教学,对教学质量起着根本的作用。在中国现阶段出现了“择校读书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校教师水平高,所以教学质量就高。通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主体,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及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求知欲望、刻苦精神、学习方法等是学生学习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3)管理。教学活动离不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一流的教学质量需要管理水平高,管理手段、方法先进,规章制度健全,组织严密来提供保障。(4)政策。主要指国家发展教育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及采取的主要措施,也包括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制定的关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文件、指示、规章制度、措施和手段等。当前,中国政府已提出了教育兴国的战略目标,社会各界也已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这就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条件。(5)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内部文化环境,它包括学校内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教学环境、育人环境等,注重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6)投入。主要指国家、地方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经费投入。(7)教材。主要指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性和性。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而现在普遍存在着教材过于陈旧的问题。(8)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学校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技术手段和设备。 3.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高校应对入世挑战,实施名牌、名品战略,必须在如下方面做出努力: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补充高层次人才为主。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内外公开
招聘,并给予一定的特殊优惠待遇政策,如根据学科建设的急需,实行低职高聘教授,帮助解决其配偶工作、户口和子女上学等,一次提供科研启动费、安家费等,以确保新补充的教师具有高起点、高标准;加强培养高素质的后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高的学科梯队。设立骨干教师津贴、工资奖励升级等措施,提高一部分骨干教师的待遇,使他们专心教学,达到稳定教师队伍的作用;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
培训,培养教师掌握适用化教学手段的能力,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提倡教师“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教师。要注重教师的知识更新工作,对青年教师要加强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行试教、试讲,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树立素质的思想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提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使青年教师能尽快胜任教学工作,过好教学关;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奖励机制,打破以往教师职务和待遇终身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积极思考,不断实践,自觉地获取知识。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合作式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耐心地引导学生。要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学风,如高校可以鼓励学习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辅修专业,拓宽知识面,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既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高。培养学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针对少
数学生考风不正的状况,要采取有力措施严肃处理,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学生树立公平竞争的考场道德准则,作弊可耻应成为学生的共识。 (3)重视教材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教材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但高校教材中严重存在着对教材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教材陈旧、品种单一、质量不高等方面的问题。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教材建设的投入,做好教材建设的规划,集中发展学校优势专业的教材,建立教材基金和优秀教材奖励制度,鼓励在大学三四年级引进高质量的原版教材。此外,还要树立管理理念,在遵循教育和需求相统一的条件下,建立科学的
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管理者队伍。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
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管等系统培训,克服教学管理人员配备上的随意性问题;要加强岗位培训,重视更新知识,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拔教学管理人员学习深造,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要充分发挥学管理人员的作用,稳定教学管理队伍,并逐步收具有较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学管理人队伍。 (4)改善办学条件。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的沟通,保证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得到落实。时也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教学、实验、实习件,引进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教学仪器、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声像图文并茂的代化教学方法及手段,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息量加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限时间了解更多、更新的知识,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限的资金产生较高的效益。 三、高校应对入世挑战的营销组合策略 在大力开拓国际教育市场,积极实施名牌品战略的过程中,中国高校还必须善于营组合策略,主要是促销策略、渠道策略和价格策的灵活搭配、巧妙运用。 (一)促销策略 促销是学校与学生及用人单位进行沟通的要手段,也是在全社会树立学校形象,提高学校名度的途径。高校的促销工作应贯穿于人才培的全过程。通过招生宣传,要让考生和家长,准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吸引高质量的生源毕业分配工作中,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把业的相关信息送达用人单位,以提高学生毕业配的一次到位率。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也不断地把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新成绩、新举向全社会宣传,树立学校的良好的社会形象。 1.招生宣传 招生工作是高校所有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也是重要环节。招生工作直接的是生源量,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教育教改革的形势下,生源质量是直接关系到学校教教学改革能否深入、能否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人才的重要因素。做好招生宣传工作,需要注如下几点:(1)建立高素质的招生宣传队伍。招宣传人员直接面对考生和家长,代表着学校的象,其责任十分重大。因而要选派责任心强,综素质高,掌握学校总体情况,掌握政策好、业务通、亲合力强、善于沟通的能够代表学校形象的工进行招生宣传工作。(2)做好教育消费行为析,提高宣传效果。要充分了解考生及家长的心理状态,选择
高考志愿是考生第一次对自己一生所要从事的事业做出重要的抉择。影响他们报考因素主要有:学校的知名度、学校的专业设置、办学条件、毕业分配情况、费用及可能的
分数线。招生宣传人员必须以“为考生服务”为出发点,耐心地做出解释,不要让考生因报考失误,而失去了其他升学机会。因此介绍学校概况,各院系及专业情况,学校收费和奖学金、助学金设置,对考生身体条件要求,近两年的录取线和当年的招生计划等一定要详实客观。要积极开拓宣传渠道。参加各省、市、区县举办的招生咨询会是招生宣传的重要形式之一。招生宣传人员可以在咨询会上发放宣传材料并直接解答考生及家长的各种疑问。这是高校宣传自我,招揽人才的好机会。考生、家长来信、电话或亲自来校咨询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对于他们要格外认真对待,并设专人负责,作到有信必复,耐心接待电话及来访。学校印制的招生宣传的画册、图片及其他资料,也要利用各种机会送给考生。随着中国机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网上宣传成为招生宣传的重要渠道,多数学校在校园网上设立了招生主页,考生和家长坐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学校情况及各专业招生情况。这一简便、的举措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毕业分配 主要任务是沟通和传递信息,把学校的毕业生情况告诉用人单位,吸引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引进人才的愿望,加速他们引入毕业人才的行为。促销的方式也有许多种:(1)由学校或有关部门组织、举办人才供需见面会,这种方式比较普遍,其好处是供需双方可以直接见面,毕业生可以详细地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情况,提出自己的要求。用人单位也可以对毕业生进行选择,挑选自己需要的人才。但这种方式的缺陷是,一般场合比较混乱,要人有深度的交谈比较困难,要选到合适的人才也比较困难。因此,这种方式需要主办单位认真组织,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2)由学校向用人单位直接推荐。这种方式是指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如学生处或各教学院系,根据自己掌握的毕业情况,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向用人单位提出若干符合条件的人选,供用人单位选择的过程。由于学校有关部门对毕业生的优缺点、适合从事的工作有较深入的了解,又能结合毕业生本人的愿望,因此,这种推荐方式是比较现实的,避免了盲目性,使用人单位能在较小的范围了解学生,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也能充分发挥毕业生的潜能。现在许多学校采用这种方式分配毕业生,其一般做法是:根据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平时表现等情况,对毕业生进行综合测评,然后根据综合测评的结果及有关部门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决定推荐什么样的单位。 3.公关宣传 高校在比较有影响的媒体,如电视、报纸上刊登广告。介绍本校的基本毕业生基本情况,如哪些专业有毕业生,数量多少,供用人单位选择。这种方式在学校所办专业不被用人单位了解时可以采用,以起到沟通供需双方的作用。注意应用公共关系也可以向社会推销毕业生。学校应当经常有意识地向现实用户或潜在用户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课程开设情况,教学管理情况,学生管理情况,使用人单位在学生尚未毕业时就了解学校为培养学生而付出的努力,了解毕业生具备何种工作能力,以吸引用人单位接收本校学生。学校进行公关活动时应当注意长期效应,注意双向沟通,与社会各方面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定价策略 高校属于非营利机构,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宗旨。学生是教育的受益者,用人单位、社会和国家也是教育的受益者,除学生外,用人单位、社会和国家分别要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高校定价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国家规定。国家有关部门规定高校收费不能超过其成本的25%.(2)成本。高校收费的成本应该是社会成本而不是某一高校的个别成本。(3)人才的市场需求。高校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影响定价的因素,是市场急需的人才,其收费价格也要相应提高。(4)教学质量。不同的学校教学质量不同,收费标准也应该有差别。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包括师资水平、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手段、社会影响、公众形象、毕业生就业情况等。(5)市场价格。其他高校的收费情况,也是定价的重要。(6)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高校收费也应有所增减。 (三)渠道策略 高校市场营销的渠道策略,是为了拓展市场, 扩大其服务的半径,降低服务成本,吸引教育投资等。其方式一般有建立分校或与其他组织和机构合作和远程教育等。 1.国内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合作办学”和“参与办学”。合作办学是指多种形式的校际合作办学,学校之间不改变原领导体制和投资渠道,自愿平等,互利互惠,资源共享,协商一致以求共同发展与提高的联合办学。如北京、上海的一些大学密集的地区,广泛开展的涉及图书资料互借、实验仪器共同利用、教师互聘、学分相互承认、学生跨校选课的校际联合。参与办学是指、事业及科研单位介入学校办学和管理。参与形式主要有:成立学校董事会,在高校设立各种奖学金,与高校合作办二级学院、系或专业等。参与办学的目的是促进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人才培养和产学研一体化。 2.中外合作办学。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足够数量的通晓国际“游戏”规则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与该国的国际竞争力直接相关。入世对中国经济产生强大冲击与挑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类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通晓国际“游戏”规则人才的缺乏,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一般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1)融合型模式。融合型模式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本校的教学模式和国外合作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地融合在一起。包括:引进对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相关教学手段;聘请对方教师来中国讲课,派遣中国教师去对方进修;引入对方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实践环节、案例教学、双语授课等。通过全面引进国外的教学模式,做到在国内培养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中国高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融合模式满足了人们渴望接受国外高水平教育的需求,同时也避免了在国外学习的巨大经济压力,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克服了与国外教育的巨大梯度,能在较缓冲的进程中适应国外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国际认可的教学质量。 (2)嫁接型模式。嫁接型模式主要是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根据调查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的几所国家重点大学,得知国内进行的嫁接型模式主要有2—2模式、1—2—1模式和3—2模式。2—2模式,就是在国内学习二年,然后在国外再学习二年,修满要求的学分者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有关证书。1—2—1模式,就是在国内学习一年,再去国外学校学习二年,然后再回到国内学习一年,修满要求的学分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有关证书。3-2模式即在国内学习三年,再去国外学习二年,获得国外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国内大学的学士学位。嫁接型模式结合了中西方的教育优势,能直接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对国外的人文背景、生活方式有较深层次的了解,除专业知识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
外语水平,同时相对高中毕业直接去国外学习而言,可节省很多费用,且能较好地开展思想教育和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松散型模式。松散型模式就是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中国讲学,中国教师去国外学习、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采用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实习等方式,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的方法。这是一种渐进的模式,也是中国大部分高校所推行的教育国际化的尝试。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更具有普遍意义和可操作性,中国高校可以这种模式通过不同渠道吸取国外办学的先进经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培养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是一种同时异地或异时异地进行的教育方式。现代远程教育不仅利用计算机、电信和数字卫星三大网络和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还包括录音录像和印刷材料等技术媒体,其技术特征和优势是双向交互,即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人机和人际的相互交流和交互作用,从而既可以加强师生间交流和集体教学活动,更可以大大激励和促进个体
化学习和同学或小组间的协作学习。现代远程教育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和教学条件使一些不能直接进入大学的学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获得学历教育,从而扩大了学校的市场。到2001年底,教育部批准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院校共有38所,虽然在很多方面还有待于完善,但总体运行效果良好,随着计算机等信息产品的普及,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前景会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