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校招生工作营销策略研究(3)

2016-10-12 01:20
导读:第七,建立公众关系。促销人员利用与公众交谈的机会,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为高校开展关系营销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八,开拓市场。促销人员通

  第七,建立公众关系。促销人员利用与公众交谈的机会,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为高校开展关系营销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八,开拓市场。促销人员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与体会,努力发现公众需求的新生长点,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发展机遇,为高校开辟新的事业方向、经营新的产品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高校招生营销策略分析(以某高校为例)
   某高校近年来在招生宣传策略上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除采取常规方式以外,还针对招生工作的特点,经过调查研究,对招生宣传手段实施了进一步的改进。首先是在2006年底利用元旦之际,给2006级新生每人发放了两张贺年卡,让新生送给他们的中学老师或校长,并由招办出资负责寄发;第二,成功开发出招生宣传主页,为考生及家长提供了友好的查询平台和招生信息;第三,选派工作人员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型的网上咨询活动,拟在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第四,在校内选派了十几名招生宣传工作人员,分赴精心拟定的十几个省的100余所重点中学积极宣传学校的办学优势,同时考查收集了300余名优秀考生材料;第五,精心编制、印刷精美的招生简章,发送给1000余所重点中学以及考生和考生家长;第六,参加了十几场由各省(市)举办的大型招生宣传咨询会。
  由此可见,该校的招生宣传工作己经有意识地使用了一些商务营销策略,但在许多方面还要继续改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宣传不够到位。比如该校忽视了招生量较少的地区,宣传投入过小或没有宣传,致使这些地区形成招生大小年现象,即去年生源质量很好,第一志愿充足,但今年连第一志愿都不足,生源质量更有所下降。
  该校招生宣传工作今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生源市场的细分准确度方面。市场营销的最重要环节就是市场细分,高校招生中必须进行准确的市场细分,才能招收合适的学生。某高校在一些传统工科上有优势,同时在经济管理、电子信息等学科上发展很快,这两类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都供不应求,因此在招生中应向这些学科倾斜,同时继续分析各省市对人才的需求种类,按市场需求来制定招生计划。
  2.市场宣传的深度和广度。目前该校在宣传的广度方面做的不够,部分省区被长期忽视,这不利于全面选拔人才,也不利于提升在全国的知名度。另外在宣传深度方面也不够深入,一些新生反映在高中时很少听到该校招生人员的现场宣传,即使有,也较为肤浅,对考生提高对该校认识没有多大帮助。这就要求招生宣传人员深入分析自身优劣势,以具体的数据说服考生。
  3.招生宣传的方式多样化。该校在招生中尝试了多种方式,今后应重点加强现场咨询和沟通,同时对考生习惯的信息渠道,如部分报纸、杂志、地方和中央电视台、电台加大投入,使考生的见到该校信息的频度增加。
   4.改静候促销为上门推销。该校在招生工作中必须从思想上加深认识,放下名牌大学的架子,改静候促销为上门推销,充分利用劝说促销手段,与中学及考生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提高生源市场的“关注度”,提高该高校在考生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之,在当今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高校的招生工作也无时不充满着竞争,生源不足的高校希望通过营销获得较多的生源,顺利完成每年的招生计划,生源较好、名牌高校希望通过营销获得优质的生源,从而提高学校的品牌及办学质量。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因追求目标的不一,高校招生营销在未来的办学过程中将长期存在。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参考文献】
   [1]伍志强.解决高校扩招“瓶颈”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招生,2000,(6).
   [2]李守信.三年大扩招一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启示录.2001.
   [3]翟振元.改革用人机制、转变择业观念[J].中国高校招生,2000,(3).
   [4]邓江凌.大学生择业面面观 [J].中国高校招生,1999,(3).
上一篇:新产品营销中的心理策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