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欢迎浏览 lw.nseac.com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的一篇法

2013-07-16 01:04
导读:法学论文毕业论文,欢迎浏览 lw.nseac.com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的一篇法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欢迎浏览lw.nseac.com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一篇法学,这是一篇关于浅析民事诉讼法视野下电子证据的运用的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的成熟,电子证据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建立系统的、有利于实务操作的民事诉讼电子证据规范,以适应计算机网络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证据作为一种全新的证据形式在民事司法实践领域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但由于我国的相关立法相对滞后,电子证据还处在近乎于法律空白的地带,对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及特征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

 

  传统理论关于电子证据的定义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电子证据指数字式证据,是通过信号的离散状态的各种可能组合所赋予各种数值或其他信息的方法来承载信息内容的电子证据;广义的电子证据还包括模拟式电子证据,是通过信息中的某些特征的具体数值或量(如电压信号的幅度、降位、频率、脉冲信号的幅度或持续时间等)来记载信息内容的电子证据。显然,模拟式电子证据与数字式电子证据之间存在着一些明显差异,笔者认为,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两者日益融洽乃至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我国相关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采用广义的电子证据的定义范围更加适合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电子证据相关理论研究。

 

  (二)电子证据的特征

 

  与传统理论划分的证据形式相比较而言,电子证据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电子证据需要存储在特定的电子介质上,这些电子介质包括磁带、软盘、光盘、硬盘等,电子证据一般不能脱离这些存储器单独存在;二是电子证据的解读是间接式的,和传统的证据形式能够直接获得信息不同,电子证据有着特殊的展示方式,它的播放、展现需要借助电脑等特定的电子设备;三是难以对电子证据的原件、复制件进行区别,数字化是电子证据的最大特点之一,它很容易被修改,并且从表面上很难留下痕迹,因此,也就难以区别电子证据的复印件和原件、真实件和伪造件;四是经过修改的电子证据不易留下痕迹,这种删改利用一般的电子技术很难识别出来。电子证据具有特殊的存储形式,当有人为因素或遇到技术上的障碍时,电子证据很容易被删改,被删改后的电子证据如果没有原件去进行比照,则很难对其进行甄别。

 

  二、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

 

  在民事诉讼中,针对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学者们先后提出了物证说、书证说、视听资料说、鉴定结论说、混合证据说、独立证据说等观点。

 

  笔者的观点是应将电子证据作为独立的证据类型存在。

 

  首先,从电子证据本身所特有的特征方面来说,电子证据有别于传统的证据形式。电子证据与传统的证据形式在特征上虽然存在着某些共通的方面,但是,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型的证据形式更多体现出的是区别于传统证据形式的特征,如电子证据本身所特有的数字化无形性、高科技含量性、容易被修改的脆弱性等,这就决定了电子证据应当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类型存在。

 

  其次,从电子证据的运用规则方面来说,不同种类的证据有着不同的证据运用规则,电子证据的特征要求电子证据应当具有属于自己的特殊的证据规则。如果将电子证据分散应用不同的证据种类的证据应用规则中的话,会造成电子证据在采用上的混乱,极大地降低了电子证据原有的证明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会造成诉讼效率的降低,不利于诉讼秩序的维持。因此,坚持将电子证据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类型是很有必要的。

 

  三、电子证据的可采性分析

 

  (一)真实性标准

 

  真实性是指证据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伪造的、虚假的证据。在民事诉讼中,审查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获得该电子证据的程序是否安全;收集、传送该电子证据的过程是否可靠;该电子证据本身有没有经过删改。

 

  (二)关联性标准

 

  关联性是指证据与待证事实或其他争议的事实有着客观的联系。电子证据的关联性的审查应当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案件的待证事实的哪一部分能够被该电子证据所证明;被该电子证据证明的这部分案件事实能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法律对该电子证据的关联性还有无其他的具体规定。

 

  (三)合法性标准

 

  合法性是指收集证据的主体、证据的形式以及收集证据的程序或方法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电子证据的合法性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收集该证据的主体是否合法;二是该电子证据的形式是否合法;三是该证据的内容是否合法;四是收集该证据的程序或方法是否合法。需要说明的是,还应当审查上述各环节中是否存在不合法因素,若这些不合法因素足以导致排除该电子证据,则应当否定该证据的可采用性。一般应当排除通过下列手段获取的电子证据:一是以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手段获取的电子证据;二是以非法侵入其他计算机系统的手段获取的电子证据;三是以私自拦截传输中的数据包的手段获取的电子证据;四是以私

 

  自破解加密数据的手段获取的电子证据。对于获取的电子证据的合法性认定应当以“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作为识别电子证据合法性的标准,而不宜理解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四、电子证据的证明力分析

 

  证明力是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证据证明力的大小取决于确实性与充分性,确实性也称可靠性标准,是指证据的实际可靠程度,即一种实质上的真实性标准;充分性标准是指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以具有充分证明力的证据为依据。

 

  (一)电子证据证明力认定的基础

 

  1.法官自由心证理念

 

  当今世界各国对证据的证明力的自由认定普遍坚持自由认定的原则,由法官根据自己的个人意志进行判断。虽然法律没有对电子证据的证明力作出具体的硬性规定,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途径来指导、约束法官对电子证据证明力的认定,如通过制定法律认定电子证据证明力的标准以及各种电子技术或信息技术运行的标准等途径。

 

  2.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平等对待理念

 

电子证据的展示需要通过特定的电子设备,并且电子证据区别于传统的证据形式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删改不容易留下痕迹,因此,很多人对电子证据的可靠性存着质疑的态度。实际上,即便是传统的证据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这不安全或者是不可靠的因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计算机而进行的各种商业贸易日趋频繁,从而电子证据将会大量存在,不能因为电子证据有着这样的特点而选择不信任、不使用电子证据,甚至否定它本身所具有的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力。   

 

(二)电子证据证明力的认定内容

 

  1.可靠性标准

 

  对电子证据可靠性的认定单纯地依靠法官自身的力量来完成存在一定的难度,电子证据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型证据形式,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因地,在对电子证据的可靠性进行判断时还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士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予以辅助。

 

  2.完整性标准

 

  认定一个电子证据的完整性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判断:一是电子证据本身是否完整,是指提交的电子证据保持其原始状态,没有经过人为的篡改。经过修改的电子证据虽然可能仍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是它已经失去了完整性,而只有具备完整性的电子证据才具有可采性。二是要看解读电子证据所依靠的计算机系统是否完整,只有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才能保证通过它展示的电子证据具有同样的完整性。

 

  3.关联性标准

 

  电子证据的关联性标准是对电子证据是属于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的判断问题,关键要对这个电子证据能不能单独、直接的证明案件事实,而不需要其他的证据加以辅助证明进行认定。有观点认为,数字化的电子证据容易被伪造、篡改的特点应当将其归类为间接证据。笔者认为,“易被伪造、篡改”属于电子证据的可采性的判断,也就是是对这个电子证据有没有证明力的判断;而对直接证据、间接证据的判断是属于对证据的证明力大小的问题。

 

  (三)电子证据证明力的认定规则

 

  电子证据与传统的证据具有同等的证明力,完善对电子证据证明力大小的认定规则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经过公证处公证后的电子证据的证明力高于没有经过公证的电子证据

 

  公证是指当事人为了以后可能的诉讼提前做准备,通过公证处以公证的方式提前将申请的某证据的证明力予以确定的一种法律途径。公证处的中立地位使得在诉讼中法官对经过公证处公证的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直接予以肯定,显然,经过公证处公证后的电子证据的证明力高于没有经过公证的电子证据。

 

  2.直接的电子证据的证明力高于间接的电子证据的证明力

 

  经过法定程序严格收集获得的直接电子证据能够单独证明案件事实,不需要其他证据加以辅助证明,这就决定了法官在查明案件事实时会对案件的直接电子证据给予较高的信任。间接电子证据不能单独、直接的证明案件事实,需要其他证据的辅助才能证明案件事实,加上电子证据易被复制、删改并且很难被发现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法官对间接电子证据可采性的肯定。因此,直接的电子证据比间接电子证据具有更高的证明力。

 

  3.由不利方当事人保存提供的电子证据的证明力高于由有利方当事人保存提供的电子证据

 

  一般在案件提起诉讼之前,双方当事人应该已经将与本案相关的电子证据进行了存储。但是由于当事人各自所持立场的不同,自身与案件有着不同的利害关系,这就导致当事人在针对所持有的电子证据的处理态度上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一般情况下,若某一电子证据是由对对方不利的另一方当事人所提供的,则该电子证据具有相对较高的的可采性。因为如果想要否定该电子证据的证明力,那么另一方当事人会从相反的方面对该电子证据的真实性予以反驳,这也就使得案件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得到证明,毫无疑问,这将更加有利于法官查明案件事实的真相。

 

  五、结语

 

  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证据在司法实践中被运用的频率已经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建立系统的、有利于实务操作的民事诉讼电子证据规范,以适应计算机网络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刘品新.中国电子证据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蒋平,杨莉莉.电子证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认证规则——以可采性的认定为视角[J].证据学论坛,2002,(1).

 

  [5]聂昭伟.证明力与证据能力规则演变规律探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2).

    上一篇:以下是一篇关于做大做深做实测绘执法的思考的 下一篇:lw.nseac.com论文网提供一篇关于我国采矿权的立法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