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简述法律事实与裁判事实的关系新探学毕业论(2)

2014-02-08 01:36
导读:二、事实和裁判事实的关系探微 (一)法律事实和裁判事实在内涵层面上的关系。在内涵层面上,法律事实和裁判事实至少表现为客观和主观、无权和有

  
  
  二、事实和裁判事实的关系探微
  
  (一)法律事实和裁判事实在内涵层面上的关系。在内涵层面上,法律事实和裁判事实至少表现为客观和主观、无权和有权、应然和实然、基础和表现四重关系。
  第一,客观和主观的关系。众所周知,从角度看,裁判事实和法律事实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一点毋庸赘述。第二,无权和有权的关系。从法律效力角度看,裁判事实是被有权机关认定的、具有公信力的事实,是“有权”的事实;而未被法院等公权机关依法认定的法律事实则是不具有公信力的事实,是“无权”的事实。“有权”的事实是“已证”的事实,“无权”的事实则是“待证”的事实,它仅被相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无裁决权人知晓,而未被有权机关依法认定。只有经过法院等有权机关的依法认定,法律事实才能升华为裁判事实,进入“有权”的状态。第三,应然和实然的关系。裁判事实应当以法律事实为根据客观真实地反映或再现法律事实,反映法律事实的原貌或符合法律事实原型,这是二者的应然关系。但由于主客观各种原因,裁判事实在多数情况下只是尽可能地、大致地再现法律事实,不可能完整地毫无遗漏地反映或再现法律事实,这是二者的实然关系。正如麦克密考和魏因贝格尔指出的,法律事实是“原始事实”,裁判事实则是“对它们的描述。”〔2 〕 (P94)由于主客观原因,“描述”不可能完全符合“原型”。由此可见,实然不能完全反映应然既是司法活动的常态,也是司法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裁判事实不断追求法律事实是法治进步的内在动力。第四,基础与表现的关系。法律事实是可能意义上的裁判事实,裁判事实则是法律事实的证据表现,如果把法律事实看作一座冰山,那么裁判事实仅仅是其经过法定程序认定而显露的部分。可见,法律事实是裁判事实的基础和根源,裁判事实则是法律事实的证据再现和司法表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法律事实和裁判事实在外延层面上的关系。在外延层面,法律事实和裁判事实表现为交叉关系。
  1.从应然看,裁判事实是法律事实的一部分。从客观事实到裁判事实的应然逻辑是:法律事实是客观事实的一部分,而裁判事实是法律事实的一部分。但是“裁判事实是法律事实的一部分”这一逻辑结论,建立在以下假言判断基础上:“如果裁判事实能够完全正确地、毫无遗漏地反映法律事实,那么裁判事实就是(纳入案件范围的)法律事实”。显然,这只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而非现实的可能性。  
  2.从实然逻辑看,裁判事实和法律事实呈交叉关系。显而易见,裁判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可能呈现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裁判事实完全符合法律事实,这只能是一种理想;第二种情形是裁判事实完全违背法律事实,这是发生错案的重要原因;第三种情形是裁判事实部分符合法律事实、部分违背法律事实,这种情况较为常见。总之,法律事实与裁判事实属于不同的“事实集合”。
  
  (三)“裁判事实即法律事实”观点错误之所在。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事实是否被有权机关识别认定,是否纳入裁判,情况复杂,需具体分析,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将法律事实等同于裁判事实。
  第一,并非所有的法律事实都可以或者应当转化为裁判事实。大量的法律事实并不需法定机关认定,大部分法律事实都无需诉讼和裁判,它们在多数情况下是自生自灭的。如民间借贷,绝大多数人都会遵循“借钱还债”的规则行事,并不需要提起诉讼和作出裁判,发生纠纷诉讼到案的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不能说只有经过裁判才是法律事实,也不能说没有经过法院裁判认定的事实就不是法律事实。
  第二,并非所有裁判事实都是法律事实。客观上有充分证据而未被司法机关采信的事实依然是法律事实,而被错误认定、枉法认定的所谓的“裁判事实”显然不属于法律事实。因此,“裁判事实即法律事实”的观点,“把法律事实和对法律事实的认识和结果混淆了。”“裁判事实即法律事实”的观点抹煞了裁判事实与法律事实的主客观关系和理论分野,势必导致从根本上消解关于法律事实的理论。而在实践层面,如果把被歪曲的事实、虚构的事实、枉法裁判的“事实”都统统当作法律事实,等于是纵容恣意裁判、枉法裁判。果如此,就会从根本上动摇司法公正原则,否定以纠正裁判错误为目的的再审制度和错案救济制度的存在价值。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三、促进裁判事实无限接近法律事实的思路
  
  (一)提升证明标准的立法水平。在英美刑事诉讼中,对被告人作有罪判决需要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大陆法系国家的则要求法官必须达到“内心确信”程度。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人院作出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刑诉法第162条)。显然,较之“排除合理怀疑”标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的操作性不易掌握,更容易被主观曲解,这也是我国刑事错案发生率较高的制度原因之一。
  在民事诉讼领域,我国民诉法一审的证明标准在缺,二审裁判的证明标准是“认定事实清楚”这一抽象表述(民诉法第153条),这显然也是一种近乎理想的、缺乏操作性的标准。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对证明标准虽然作了多处修补,并初步规定了盖然性标准,但仍存在不够系统周延和法阶不高的缺陷。
  (二)明确法官自由心证叙明原则及制度。建国以来,我国一直没有一部专门的证据法,没有健全的证据法制度体系。《证据规定》虽然形成了我国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制度的基本架构,是将来证据法的前导。但《证据规定》没有对法官的自由心证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没有规定法官必须在判决中再现作出心证的全过程。学界一般认为,当代法定证据制度必须以法官自由心证为补充,而自由心证必须受到裁判制度的约束,且必须在裁判文书中叙明。我国立法机关应该在博采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或以修订三大诉讼法的形式,或以单独出台证据法的形式,建立起以法定证据为主,以自由心证为辅的原则及制度,明确规定法官应当在裁判中叙明自由心证案件事实的全过程,解决裁判事实最大限度地接近法律事实的制度约束问题。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确立关于法官行为是否正当的法官行为标准和评价规范。汉密尔顿曾指出:“法官行为正当即可继续担任此职。”〔3 〕 (P406~407)因此,错案追究制度应该以法官审判行为是否正当为标准。在法官行为正当的前提下,即使结果有错,也应享受法官错案责任豁免,反之则应受到追究,这是法治国家普遍遵循的司法原则。而我国法官法却没有突出地体现这一原则。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9月4日出台的《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虽然对法官法有关惩戒条款具体化,但仍未实现从“错案追究制度”到“法官不规范行为追究制度”的转变。为此,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行为规范》,或在对法官法进行修订或解释的过程中,依法官行为是否正当为一般标准,建立起法官责任体系,以确保审判过程的科学和规范,并细化法官的义务和责任。尤其有必要针对法官法第32条中的徇私枉法、刑讯逼供、隐瞒证据或者伪造证据、滥用职权,侵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玩忽职守,造成错案或者给当事人造成严重损失、拖延办案,贻误工作、私自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请客送礼、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制定出具体详细的认定标准。实现从“改判率”这一“结果标准”,向规范法官行为“过程标准”的转变,以彰显法官责任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需要建立内外结合的监督制度体系。可以在法院内部实行专家委员会评价制度,通过对有争议案件的集体研究,作出对法官行为的评价。专家委员会有权对主办法官进行质询,并许可主办法官辩解和说明,最后由专家委员会书面投票表决,形成对法官行为是否规范的权威意见。对专家委员会书面投票表决形成的权威意见,法院院长和审判委员会无权变更。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注释:
  ①谢晖在《法律的意义追问》(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一书中,将法律事实当作“案件事实”。而赵承寿在《裁判事实的概念和几个相关的认识论问题》中,则将法律事实等同于“裁判事实”(见葛洪义主编《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杨建军在《法律事实的概念》一文中也说:“法律事实是法官依法认定的事实”(见《法律科学》2004年第6期第48页)。
  ②沈宗灵著《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396页),葛洪义著《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页),关于法律事实概念的表述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葛洪义.法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英〕麦考密克,〔奥〕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M〕.周叶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3〕〔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上一篇:关于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