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苗族婚姻习俗 苗族文化 苗族习惯法
论文摘要:苗族婚姻习俗是苗族文化最集中的反映。由于地理环境、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苗族婚姻习俗成为苗族文化的一大特色。新时期的苗族婚姻,仍残存着古时的婚姻特点。因此,我们从法律角度研究苗族婚姻礼俗,对传承苗族优良传统文化与进一步改革苗族的陈规陋习,提倡科学、文明的婚姻,保护婚姻3"-事人的正当合法权益,真正做到婚姻法的贯彻实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苗族支系纷繁,小聚居,大杂居,且各地苗族之间素少往来。虽然如此,苗族的婚姻在若干方面基本一致,如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不婚、舅权制约、自由恋爱、包办婚姻等。在婚仪与婚俗上,各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形形色色,绚丽多彩,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苗族婚姻文化。〔’〕
婚姻形态是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苗族婚姻也是如此。苗族的婚姻礼俗是苗族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苗族文化中最集中的反映。恋爱、结婚的整个过程,就是体现苗族酒俗、歌俗、服饰、禁忌、惯例等的过程,同样,离婚的过程也就是苗族婚姻习惯法得到体现的过程,通过这两个过程,就可以窥探苗族婚姻礼俗的“全貌”。新时期的苗族婚姻礼俗,仍残存着古时的婚姻特点,因而也进一步引起了我们的法律思考。
一、“友访”:恋爱自由,婚姻不自主
苗族的青年男女,达到一定的年龄(一般十五六岁),行完成年礼后,就可以同异性交往,并且通过一定的社交活动来寻找意中人,这种社交活动,黔东南称为“友访”或“游访”;湘西和贵州松桃称为“会姑娘”;广西大苗山称“坐寨”;黔西北称“踩月亮”。以黔东南为例,在“友访”活动中,青年男女互相认识,互相倾慕,自由恋爱。一般说来,一对青年男女要在“友访”中结成伴侣,须经过对唱情歌和单独面谈两个阶段。在“友访”的地点(称“友访场”或“友访坡”),他们常常唱这样的“友访”歌: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一你们有真心没有?有真心就来玩,没有真心就算了。”姑娘们听后,若拒绝回唱,小伙子接着又唱:“你们有真心没有?有真心就来玩,不玩我们都变老了,想玩也没有机会了,到那时候太可惜了。”姑娘们终于唱了起来,“玩就玩吧,我们怕你们已成家,你们是来哄我们的,这样我们太可怜了…...}} f3l
经过多次“友访”对唱,摸透了对方的思想、智慧和才艺,双方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这时候,“友访”便进人了第二阶段,即单独面谈阶段,进一步加深感情,相互交换信物,订立婚约,择日成亲,“友访”到此告一段落。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是自由的,并没有遭到家长家族的反对,但这并不显示他们的婚姻是自由的。当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欲结婚时,则要通报他们的父母,由父母决定,受父母支配。由于传统的压力,他们所遵循的“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是他们婚姻的“合法”形式。这实际上是一种包办婚姻。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主要有:一是封建社会门第观念在作崇;二是苗族婚姻禁忌的强制力所致。解放前,苗族婚姻关系打上阶级的烙印,讲究“门当户对”,比如,地主只与地主联姻,决不许与佃农通婚,以后,以致于愈演愈烈,达到富家不与贫寒之家通婚的程度。再如、凯里、台江、雷山一带的苗族忌讳与所谓有“鬼”或有“蛊”的人家开亲,造成有情人难成眷属甚至含恨自杀的悲剧。如果恋爱双方通报父母,男方父母不反对,就请人去女方家说媒。如果女方家长也不反对,便可送礼订婚。如果双方或一方父母不同意,年轻恋人也无可奈何,只能算有缘无份了。他们一般不能反抗,否则,将遭到周围人们的排斥、蔑视。
二、“抢婚”习俗:“既成事实”婚姻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不落夫家”习俗往往同早婚习俗有关,早婚是“不落夫家”习俗得以长期保留的一个原因,而“不落夫家”习俗也强化了早婚习俗的延续力。现在,一些地方的苗族对这种习俗进行了改革,婚龄普遍提高。如榕江八开乡的苗族,新妇婚后不问是否怀孕或生孩子,“坐家”时间为一年。凯里舟溪的一些苗族,现在新妇“坐家”几个月即到夫家定居。由此可知。按照“不落夫家”习俗,男女双方在结婚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不能组成实际上的家庭,双方仍有不同程度的社交自由,使夫妻关系处于相当脆弱的状况,容易引起夫妻不和,造成婚姻纠纷。“不落夫家”从三、五年减到一年,说明了这种婚俗正在改变。
四、“舅爷钱”:舅权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