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发展模式学毕业论(3)
2014-07-09 01:38
导读:但是,法律移植并不是说要取消本土法,要用现代法完全取代传统法。笔者以为现代化从来就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的扬弃。我国事一个有着
但是,法律移植并不是说要取消本土法,要用现代法完全取代传统法。笔者以为现代化从来就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的扬弃。我国事一个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的古老国家。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过丰富多彩的制度、思想和文化。如“人之初,性本善”、民本思想、“王子犯法,与百姓同罪”、“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等法治观,这些思想构成了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丰富的历史资源。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熟悉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往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所以,我们以为法律移植以后,要促进本国法对外来法的吸收同化,从而使所移植的法律成为本国法的有机组成部分。总之,我国目前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是要实现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
三、结语
关于法治模式的理论讨论一直没有中断,但是没有一种理论是尽对真理,由于所谓的“真理是懒得思考下往的地方”。这些法治发展模式只是一种观点,肯定不可能是最后一种观点。但是,应当说这些讨论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是具有很大的理论指导意义的。我以为中西结合的法治发展模式有其巨大的理论上风,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它能够在不抛弃我国优秀的法律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充分鉴戒和吸收西方先进文明的成果,更好地为我国的法制现代化服务。但是法治模式的理论探讨,不能代替中国进行的大张旗鼓的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制度正当性的理由,是为制度服务的。法治建设是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只要法治没有完全实现,法治模式的选择就不会停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这些模式的优点和弊端,然后加以完善,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