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的司法救济(3)
2015-02-24 01:00
导读:在高校教育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奉行大陆法系的“特别权力关系”说,以为教育是不完全中性的,在国家眼前,高校“有权在法律授权之外规定校规并依据此类
在高校教育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奉行大陆法系的“特别权力关系”说,以为教育是不完全中性的,在国家眼前,高校“有权在法律授权之外规定校规并依据此类规则剥夺限制其成员或利用者的权利。”按照特别权力关系理论,高校与学生的这种特别权力关系具有以下法律特点:(1)学校对于处于特别权力关系中的学生,有总括性的命令支配权,只要是出于实现行政目的的需要,不需要特别的法律依据,就可以自由地发布命令规则;(2)当处于特别权力关系中的学生不服从上述命令时,为维持内部秩序,学校有权行使公权力,对学生做出惩戒,如责令学生退学或休学,这些措施也不需要特别的法律根据;(3)由于上述措施是特别权力关系内部的措施,即使学生对之不服,只要不涉及学生作为公民的地位,学生不能向法院申请有关救济。[5]然而,这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特别权力关系,实质上是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在法治国家不受法律约束的乐园,这与法治原则不符。这种特别权力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权利。在当今行政法理论已对特别权力关系作了新的发展,在我国逐渐对学生权利更加重视的情况下,我们应当超越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 汲取其理论发展的新成果,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各项权利。当然,高校仍应享有一定的自主治理权限,可以对学生的基本权利加以某些限制,但只是这种限制需要在社会一般观念所以为公道的范围内进行,不可滥用。
(二)理论的修正完善——重要性理论和基础、治理关系理论
随着***自由理念深进人心,人权意识觉醒,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受到普遍的批评和挑战。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理论界提出了区分特别权力关系的设想。
在德国,一种是把特别权力关系分为基础关系与治理关系。“基础关系理论和治理关系理论”由德国乌勒(CarlHermman Ule)教授创立。所谓基础关系,又称外部特别权力关系,是指有关特别权力关系的产生、变更及消灭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在于使特别权力关系中的特别权力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存在或消灭。如学生进学许可、退学、开除,公务员资格的取得、丧失、降职等,对于这些事项,司法可以参与进行审查,相对人可提起行政诉讼。所谓治理关系,又称内部特别权力关系,是指为了达到公共行政目的,特别权力主体对相对人实施的治理,如对军人、学生的
服装、仪容、工作时间、宿舍的治理等。乌勒教授以为基础关系应当遵遵法律保存原则,在基础关系上发生的纠纷可以通过司法救济的方式解决;在治理关系内不必严格地遵遵法律保存原则,在治理关系上发生的纠纷不可以通过司法救济的方式解决。[6]“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有了极大的进步,但是这一理论也存在固有的瑕疵,主要在界分“基础关系”和“治理关系”上存在很大的困难。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还有一种是把特别权力关系区分为重要性关系与非重要性关系,即所谓“重要性理论”。 它是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20世纪70年代审理有关教育的案件中所创立。该理论以为,只要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事项,不论是干涉行政还是服务行政,必须由立法者以立法的方式决定而不能让行政权自行决定。因此,即使在治理关系中,假如涉及人权的重要事项,必须有法律规定。依据该理论,对于传统特别权力关系内什么事项应受司法审查的标准是该事项对相对人的意义和重要性等。其在形式上不再界分“基础关系”和“治理关系”,而是夸大从实质上分析某一特定的行政事项对相对人权利的影响程度。凡是“重要事项”都必须由立法者以立法方式限制,不得由行政主体自行决定,相对人亦可获得司法救济。
(三)理论检讨
随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进我国宪法,人权保障不断迈向纵深,这要求我们对于特别行政关系下行政相对人的基本权利应当给予必要的关注。历史证实,传统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已经渐趋没落,分歧时宜。如何在现代法治的背景下,处理特别行政关系题目,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无法回避的题目。实在,分析“基础及治理关系理论”和“重要性理论”,我们可以发现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质变。在修正的特别权力关系中,行政相对人与一般国民一样享有基本权利,凡对基本权利之限制,必须有法律根据。对于因国家行为而使具有特别权力关系之行政相对人之权利受到限制,必须有法律根据。行政相对人之权利受侵害者,可提起行政争讼之救济。这种行政关系与其用“特别权力关系”来概括,不如用“特别法律关系”来概括,会更为贴切。[7]当然,这仅仅是学理上的名称上的置换,特别法律关系的内涵应该和重要性理论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