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方式的分析和建议(2)
2015-08-24 01:38
导读:第四,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架构来进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同属于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即“二级***”,是我
第四,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架构来进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同属于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即“二级***”,是我国的基本法律,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而高于其他法。而我国在程序法方面规定了“三诉一仲”制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对劳动争议的仲裁解决程序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仲裁程序相违反的,是一种游离于“三诉一仲”程序之外的另外一种程序。而这种似是而非的程序是没有必要存在的,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定:“同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以上两部法律已经涵盖了劳动争议解决的途径,多出一个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是重复和多余的,何况它还和它们相抵触呢?这只能给法律体系和实际操纵带来混乱。
因此,我以为把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称之为“仲裁”程序是没有
法学上的依据,至少是没有足够的理论依据。正由于如此,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会发现的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有一点“四不象”的感觉,很多时候无法作理论上的深进。
笔者以为,把目前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称为行政机关的“行政确认行为”反而比较恰当。所谓行政确认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以书面形式予以确定、证实、澄清等。实在,目前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正是在行使这样一种确认的权力。
我们可以鉴戒目前公安机关对事故责任认定的作法,根据劳动争议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改进,制定一个劳动争议机构对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纠纷的行政确认制度。由于这种行政确认不是行政处罚,当事人不能对该确认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由于这种行政确认是行政行为而不是民事行为,所以,当事人也不能对该确认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该确认行为不服只能向上级行政机关提起行政复议。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时候,对劳动行政机关就该劳动争议作出的行政确认决定,如以为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案件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
但是,这并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由于,它只是从法理和法律上的确定了劳动仲裁机构的公道性和正当性。并没有缩短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时间,还是浪费了诉讼资源,没有达到节约诉讼本钱的目的。
(二)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方式在具体工作中缺乏可操纵性
衡量一部法律是不是一部“良法”,最最少的标准就是好用,这就是我们指的立法是否,是否运用了立法技术,是否具有可操纵性。一部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的法律是无法实施和遵守的、更谈不上能达到当时的立法意图。笔者了依照目前的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方式,在处理案件中出现的一些,用以说明其缺乏可操纵性。
1、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部分事项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的审理范围如何确定?
例如:某用工单位甲因其单位职工张某患病,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另行安排的工作,而向张某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但是没有按照国家有关部分规定给予补偿。张某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甲单位给予张某经济补偿金、医疗补助费和额外经济补偿金共三项用度。张某以为裁决中认定的医疗补助费金额偏低,向人民法院提出不服此项裁决。法院应当如何确定审理范围呢?
假如依据民事诉讼“不告不理”的原则,法院只能对医疗补助费的金额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进行审理,而不能对经济补偿金和额外经济补偿金进行审理。终极只能作出对医疗补助费的认定的裁判。但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题目的解释》第十七条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仲裁裁决后,当事人对裁决中的部分事项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发生法律效力。”也就是说,张某只能依据法院裁判的内容,就医疗补助费的支付,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由于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依据必须是已经生效的仲裁裁决,而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对经济补偿金和额外经济补偿金的裁决是没有法律效力的,所以,张某会必然丧失了就该劳动争议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很显然,这种结果是不符合我国的立法意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