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税法之私法化

2016-04-19 01:02
导读:法学论文毕业论文,关于税法之私法化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摘要: 以“目的”与“手段”两概念,探讨税法私法化,并最后说明税法私法
摘要: 以“目的”与“手段”两概念,探讨税法私法化,并最后说明税法私法化之意义。 1:首先,法之调整对象为法律关系,故,应从宏观的关系层面出发比照东西方对于权利内容之不同观念,即目的之不同,从而探讨我国所需之目的。2:而后谈,税法私法化所需知步骤,即手段之采用,既而追究手段之方式。3:最后,说明税法私法化对于理论与实践之意义。  关键字: 税收法律关系,债权债务关系,所有权尽对原则,所有权之社会化  一:引言  公共气力必须有一个适当的代理人来把它(法律)结合在一起,并使它按照公意的指示而活动;它可以充当与主权者之间的联系,他对公共人格所起的作用很像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对一个人起的作用那样1 . 这就是国家之所以要有政府的理由;政府和主权者往往被人混淆,实在政府只不过是主权者的执行人2.  二:税收法律关系  在1919年德国已在其《税收通则》中明确规定税收法律关系为债法关系时3,我国传统税法,仍夸大税法是“强制地” 、“无偿地”取得税收收进之法,其主要功能在于敛财,即确保国家财政收进一定数额之获得,对纳税人权利之保护却置于次要地位,也就无从谈起债法上之债权债务关系了。其结果导致“税法得以借国家政治权力,在‘公共利益’的名义下恣意侵犯纳税人的权利(主要是财产权利),以致(征税)权力超越了本应作为其本源的(纳税人的)权利,并异化而为权利的对立面”4.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法是一种‘侵犯’纳税人财产权利的‘侵权法’;其与以‘维护(财产)权利’为宗旨的私法-‘维权法’自然形成对抗,而无从加以联系”5.其中原由,我以为是中国人对法律关系重要内容的权利(right)与权力(power)概念之混沌。作为法律关系核心内容的“权利”与“权力”概念之区分始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题目。  1:在西方,启蒙思想家卢梭以为“权力”是一国之公民因要在社会之自由而赋予执行者的它们一小部分“权利”之集合。故“权利”为母,“权力”为子。故权利本位之思想在西方根深蒂固。一直都喊出“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放弃自己的义务。对于一个放弃了一切的人,是无法加以任何补偿的。这样一种弃权是分歧人性的,而且取消了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6耶林也在“为权利而斗争”中以“权利与人格结为一体之时,不问是哪一种权利,均不能计算价值之多少。”7呼唤权利之重要性。  在税权越来越带有公权力气味,而有侵犯私权之神圣领地之虞时,西方制定了“税收法定原则”,其价值不亚于,贝卡里亚所创制的“刑罚法定原则”8,甚至被以为“在近代法治主义的确立上,起到了先导的和核心的作用。”9所以,税法亦为“维权法”。“若为‘维权法’,则当有依法治国之实质在税收领域‘依法治(税)权,依法治(税)吏’的体现,纳税人于是成为依法治税的主体,而税权和税吏才是依法治税的首要对象。”10而该所依之“法”是“维权”抑或“侵权”,全在于是否遵守税收法定原则。税收法定原则是指,征税主体征税必须依且仅依法律的规定,纳税主体依且仅依法律的规定纳税;其具体内容包括税种法定原则、税收要素确定原则和程序法定原则。  现行西方诸国都自封为“租税国家” 11.究其原因,国家财政收进依靠税收,对于纳税者以其自由交换而产生收益,再由国家通过征税“分享”之,所以,“国家自己不必取得公有财产或经济公营事业,财产与营业得以完全私有,国民之纳税义务本质上是其营业自由与职业自由之对价。没有纳税义务,就不可能有经济自由。”12实在,现代国家之“租税国”性质,早在卢梭那里就已有体现,他以为:“在全世界的一切政府中,公众都是只消费而不生产的。那么,他们所消费的资料从何而来?那就是自其成员的劳动。正是个人的剩余,才提供了公众的所需。”13人民(通过代议机关)与国家达成意思表示一致,从而订立一份默示契约,一国之民转让自己的部分财产权利以构成国家之财政收进,从而供国家组织“公共服务”或提供“公***品”之所需;国家与人民之间由此建立税收债权债务关系,人民因纳税,即对税收债务的偿付,从而获得要求并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国家因征税,即因税收债权的满足,也就同时负有提供与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义务。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总体思想为,税之关系为债法上之债权债务同等关系,而非公法之命令与服从从属关系。  2:而在中国往往“夸大义务为本位,权利处于次要之地位。”14此中原因众说纷纭,但我想其思想之基点在于对中国对传统之世袭。“因中国事一个大国,求便于同一,顾不得不保存一举国共戴的政治领袖及天子。又因无法运用***来公选,因此皇位不得不世袭”15.我想此中对王权的依靠与顺从注定了人思想对于私权的平淡之观念。人需要的是普渡众生之神权气力,而非自身之改造。这就注定了中国的主流思想之命令与服从关系。如民法之“以刑代民”,“行政法之”官法“思想”16.故,这种思想也影响到现今人们。如我国对税收的概念夸大两个“地”,即“强制地”,“无偿地”17.  “强制性”还有其可说之理,由于,首先,政府是为广至公民之公共利益,而采取这种措施。这种行为对于纳税人而言,其喜欢也好,还是憎恶也好,只要是一国之公民必要纳税。由于,公民的纳税之款,最后还是通过国家之宏观调控而让公民本身获益。依法理来说,纳税人这种权利的给予,仅仅是让政府作为其代管人做好更有效,宏观的调整。其次,国家这种行为之行使也具有法理依据。由于政府的权力是一国公民权利的一小部分赋予的集合,故,假如公民让政府代表自身行使一些作为人而很难实现的任务,那么,国家也有权力征税。所以,“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关系的话”18,纳税人的这种纳税义务是对即是纳税人享受国家公共服务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国家之征税权力对即是其服务公共的义务。故,此种“强制性”之征税者的税权基础,从国际法之国家不可或缺的基本权利,即“独立权、同等权、自保权和管辖权”19来看,为其中管辖权之具体表现,“从国内法来看,国家的税权包括税收权力与税收权利前者是国家的征税权,后者是国家的税收债权。”20“强制性”之征税者的税权基础为国家的征税权之具体表现。故,国家征税之“强制性”已为广泛国家采纳之。  但,其“无偿性”有待探讨。由于,“无偿性”之过分夸大恰恰强化了征税者之税权,而淡化了纳税者之税权,使后者之税权无法之依据。“若从现代税法体现的人权意识出发,税法不单纯是税务机关行使征税权的根据即‘征税之法’,更重要的是,税法是保障纳税者基本权利的、旨在对抗征税权滥用的‘权利之法’。”21每一项权利之行使都对应其应承担之义务,但,我国法律只夸大了弱者的义务。22“无偿”夸大的是单方面之权力,而征税者能否履行其义务是无人究问了。由于税收收进在世界各国几乎都是财政收进的最主要来源,在我国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国家,税收收进占财政收进的比重都在90%以上,这决定了税收在财政中是占有非常重要之地位。近年,我国的税收收进已占财政收进的95%左右。但,此不即是此种征税为无义务之行为,恰恰,比重已达到95%以上就更应夸大国家或政府的主要职能和任务为提供公共物品,从广义上说,不只是传统的纯公共物品和一部分准公共物品需要由国家来提供,而且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公平竞争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制度建设、立法和司法等也都可回进公共物品之列。这是维持政权存续所必须的。这种“无偿性”的根源在于以为税收法律关系乃一种权力义务关系,权力关系说以为税的发生是以税收机关的行政行为为条件的,即行为之主体就立为不同等的地位。“它导致对纳税者的权利的保护的不力,并,把税法理解为保障征税权力运做的法律,税法的内容由此也基本上以程序法为主”23 ,而缺乏对于纳税者权利保护之实体内容。故,我以为我国应尽早确立征税之“有偿性”,明确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  3:总言之,我国在定制新的税收法律关系方面,有宏观与微观两种手段。  在宏观之整体上,应夸大一国作为“租税国”之态度。“现代国家既为法治国,必同时为租税国。”24夸大此点是由于,“租”所对应的是“纳”,这意味着“当取之于民时,尽对不应该由于国家想象上的需要而排除国民实际上的需要”25,故,我国家应实行的“租税国”之手段是,在放弃由自己占有并经营财产以获得收益(财政收进)、即所谓“所有者国家或企业主国家”角色之同时,也通过税法制度“分享”私人经济主体的经济收益以维持国用;而私人经济主体欲安全享有其财产,并通过自由经济体制加以经营盈利,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纳税,以获得国家的保护。  在微观之调整上,应尽早确立债权债务关系。如海扎尔所述“税法是与私法相衔接的公法,课税的构成要件与民法的概念形式联系,为此原则上应从租税概念与私法概念相一致态度解释税法。”26此种理论之重要性不问可知,它标志着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力之内容渐渐淡化,从此,纳税者之地位渐渐进步,使其权利之保障有法理之依据。目前,我们国家的税收之征管法与其他若干税收之实体法,对债权债务关系之态度讳莫如深。“从所得税法与增值税法的一些用语来看,似乎采用为债权债务关系,由于,根据这些法律,纳税人纳税义务之发生不以税务机关之行政行为为条件。但,从对纳税人保护来看,很难说我国之税收乃基于对纳税人之充分尊重而产生。”27故,我国应确立政府征税者与纳税者之间的债之权利义务关系,以为此种契约(合同)为合同法中“继续性合同”,其履行不在于一时,而是深进到纳税者的天天的生活当中。此种立法不仅保护了纳税者的权利,而且,也让政府意识到,政府之征收税款不为天经地义,而是相伴着它的对于公共服务的履行义务。  三:税法私法化之步骤  如上所述,税权私法化之终极实现是确立税收法律关系之债权债务关系,但其法律关系之实现需有一定之手段。我以为就只需采用一个步骤,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它影响并支配着其他制度之实现。那就是确立“所有权尽对原则”与“所有权之社会化”有机结合之制度。  1:制定并宣传“所有权尽对原则”。  1804年,“所有权尽对原则”28在《法国民法典》首次以民法典之形式确认了下来,该原则从此被其后各国民法典奉为金科玉律而为效仿,成为私人从事经济交易之条件之一,成为享有交易物之所有权的重要保障,与“契约自由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成为现代民法至三大原则。  “所有权尽对原则”是对于私法上之“同等自由”的具体成文内容之体现。“自由”之重要性不问可知,卢梭也说过“下贱的奴隶们则带着讥讽的神情在嘲笑着自由这个名词。”29这时,有人会问,两百年前制定的原则并且被现代民法教科书一再宣扬,何必现在再一次提倡?   但,我想说对于一个国家“传统”与“习惯”的气力是如此的强大!这种“传统”这种“习惯”徘徊于道德领域,无涉及人之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如:中华传统节日),那么是无关紧要的。但,如是与政治,法律相联系,那就要考虑此种“传统”、“习惯”符不符合现行人类社会之发展。中国事有这两千年悠久王权历史的大国,此“大”不仅在于疆域,更重要的为人口,更确切的说是众人之思想。由于纵观中国历史,疆域之大小未深刻影响众民之思想。元朝铁骑奔向多瑙河畔,其疆土之辽阔无国能及,但其蒙古族思想,只为昙花一现,无多大影响。但儒家思想时至本日仍或多或少影响着华夏大地。这些思想中当然不可排除“王权思想”。本日之“王权思想”从平民对于官员之或多或少的卑恭情形中可见一斑。这种封建传统思想大大束缚着“所有权尽对原则”在民众之中的传播。  一国之治理可有两种方式:“从下往上”、“从上往下”。前者指实现方式多为思想家们(当然有法学家)的呼吁,并引起众民之响应,而后通过立法机关影响其政府,但此方式当然在目前的中国行不通。由于,第一,我们的传统就是命令与顺从,虽在现实淡化不少,但还有余力;第二,我们真正能称之为思想家的群体还未建成;第三,民众之素质远未达到能够响应思想家们的呼吁之水平。所以,我们的可行方式只有后者。那么,如何以“从上往下”之方式,让“所有权尽对原则”之奇葩绚丽绽放呢?那只能是靠法律明确此种原则,虽以英美法系之形成来看,法律来自“传统”与“习惯”30,但,如同事物有两方面一样,“法律也有助于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性格’的形成。”31  但,如同发不出音的口是一种摆设一样,需要有宣传之力与之互补,而且,我以为宣传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很多法律只重于其制定,而未充分发挥其法对于全国之影响,很大程度上回咎于宣传不力。宣传之重要性有两点:1,宣传最重要一点,可在最大范围内普及一部法律。2,宣传侧面上给予公众一信息,国家拥护此法之实行,当然也是一种国家自身主动往保***律规定之义务,消除其传统上对权利保护之不情愿的印象的信息。由于,“无政府意味着无权利”32.  故,只有确立“所有权尽对原则”之条件条件,才可确立税法之私法化。由于,这样税法才可称为趋向私法的公法。如此一看,税法与私法实为殊途同回,私法为对私人所有权之确认和保障,那么,“所有权尽对原则”可促使税法私法化,保证税收法律关系成为债之权利义务关系,限制公法之滥用。让国家征税之时有一种意识,1,公民之所有权之客体不可随意征收,2,其征收之税乃众人让渡所有权为条件。  2:“所有权之社会化”辅助“所有权尽对原则”  “所有权之社会化”尽对不是对于“所有权尽对原则”之否定。时至本日,法律思想已从个人本位进进社会本位,故,“‘所有权尽对原则’也已带有‘所有权之社会化’之内容。”33  征税之基础就在于在充分确认与保障“所有权尽对原则”之基础上,政府已债之方式获得公民之部分所有权用于公共保障方面,而且,此种纳税行为是,一国之民,作为拥有此国籍之人而为的必要行为,由于,国籍意味着此人代表着此国,所谓“无代表,不纳税”34,反之亦然。“所有权之社会化”确认清偿之关系上的征税之正当性。  确认“所有权之社会化”有两大益处。1:对于纳税者而言,可将消除因“所有权尽对原则”而产生的消极影响。“所有权之社会化”将转变传统的纳税乃消极义务之思想,让每个人意识到作为社会之一员纳税是无可厚非的,由于纳税之行为受益的还是纳税者。2:对于征税者而言,可更好的做好公共保障方面之宏观调控。由于,如王泽鉴先生所述“损害赔偿补偿制度”,可分三种:第一,侵权行为法;第二,无过失补偿;第三,社会安全保障。35而,后两种都为公力救济,这种救济制度之实现条件主要依靠政府之税收。无税收或税收不力之政府就无能力保护一国之民的权利。由于“权利依靠于政府,这必带来一个逻辑上的后果:权利需要钱,没有公共资助和公共支持,权利就不能获得保护和实施。”36这种公共资助和公共支持的条件条件为政府之税收。政府首先需要通过税收获得钱财,然后明知而负责任地引导这些钱的使用。  综上所述,“所有权尽对原则”是对于税收法律关系成为债之权利义务关系之条件条件,由于确立“所有权尽对原则”才可扼制政府之公权力的滥用,使“税收法定原则”真正发挥其作为原则在税收当中的指导作用。而“所有权之社会化”对于“所有权尽对原则”之辅助是,在确立“税收法定原则”之基础上,使政府更好的开展税收工作,并时刻警示于政府征税者必有服务之义务。让政府以税收之钱财,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四:税法之私法化的意义。  税收法律关系中广义之征税客体为“商品、所得和财产。”37而在私法中此为私法调整之对象,即私法之客体,并为私法所保护。这固然使“税法与私法之间实有内在而广泛的关系存在,二者皆可由此互相渗透。”38故我想,税法之私法化即对于税收法律关系中债权债务关系之确立,必将会在理论与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意义。  1:理论之意义。  新中国,人之思想被两种意思形态所统治。一为,中国传统之王权思想,所夸大的是,一种统治与依靠、命令与顺从。虽,现今之中国此种思想淡化不少,但仍有影响。二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夸大的是国家分配论和国家意志论。中国大陆现代五十年,马克思主义思想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如同“死往的总要纠缠住活着的,活着的从未能摆脱掉死往的”39一样,两种思想相互交融,影响着中国人。前者夸大的是“王者权力”,后者夸大的是“国家权力”,两种思想之相辅相成在税收方面的影响为,必然导致过分夸大纳税人之义务的现象之出现。40  税收私法化之夸大,所引申的是政府与纳税者之间的税收法律关系乃基于契约关系而产生,是意思表示一致之产物。人民有纳税义务之同时,也有接受公共服务之权利,国家有征税权力之同时,有提供公共服务之义务。此乃一种双向法律关系,其中反映的为“交换”、“对价”和“权利义务对等”等来源于私法之观念,体现了纳税人权利为租税国权力之本源与基础之实质,贯串始终的则是以“自由、同等与权利”为内涵的“契约精神”。  2:实践之意义。  在实践中,税法私法化有以下意义。  第一,对于法律关系,确立税收法律关系之债权债务关系的发生、变更与撤销制度。长期以来,税收发生之表现为税务机关之行为,而此种行为一向以为是行政行为。税法之私法化可以为此种行为为民事合同行为,税收法律关系完全可以以债法调整之。  第二,对于纳税者,信赖利益之保护。信赖利益为“缔约人信赖合同有效成立,但因法定事由之发生,致使合同不成立、无效、不被追认或被撤销等而造成之损失。41私法是非常重视信赖利益之保护,而税法却特别夸大”税收法定主义“。长期以来,当税务机关错误之表态造成纳税人之损失时,不能够由此变更纳税人应交之税,也不能由此补偿纳税人之损失。故,税法私法化之债权债务之确立,会引来税收法律关系中对于双方之信赖利益之保护,特别是对纳税人而言,其利益之保护有债法之依据。  第三,对于征税者,在税收保全制度中代位权与撤销权之确立。我国税收保全有四种措施:1,责令其先缴纳税款;2,责成提供纳税担保;3,通知冻结等额存款;4,扣押查封等额财产。42从中可看出未有合同法中之代位权与撤销权。债权人代位权为“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享有的权利而害及债权人的债权时,可以自己的名义代为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职权的权利。”债权人撤销权为“债权人对与债务人所谓的危害债券的行为,可请求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43税法之私法化可让税法鉴戒债法中之代位权与撤销权制度,确保征税之完全。  总结:从中可看到税法之私法化对于税法不无裨益。但理论之思想要成为现实之实行困难重重。但我愿用培根的一句话作为论文之结语。“对于一切事物,尤其是最艰难的事情,人们不应期看播种与收获同时进行,为了使他们逐渐成熟,必须有一个培育的过程。”44  参考文献  1 见迪卡尔著:《灵魂感情论》 第一部。  2 见卢梭著:《社会契约论》 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何武译 p76。  3 见德国《税收通则》。  4 见漆多俊著:《论权力》,《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5 见李刚著:《税法与私法关系谈源》。  6 见卢梭著:《社会契约论》 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何兆武译 p16。  7 见王泽鉴著:《民法总则》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p6。  8 见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黄风译 p125。  9 见[日]金子宏著:《日本税法原理》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刘多田等译 p48。  10 见李刚著:《税法与私法关系谈源》。
    上一篇:关于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基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