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权、公民权与行政相对人权利关系重解(2)
2016-04-27 01:02
导读:由上分析,公民权与人权的关系可以视作为法定权利与道德权利的关系,人权的外延要大于公民权。 二 行政相对人权利和行政权均属于行政法学理论体系
由上分析,公民权与人权的关系可以视作为法定权利与道德权利的关系,人权的外延要大于公民权。
二
行政相对人权利和行政权均属于行政法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行政相对人权利的概念与现代意义的行政法密切相联。可以说将其与行政权相提并论是现代意义行政法的功绩。”6那么,行政相对人权利如何定义呢?笔者以为可作如下定义:行政相对人权利是一国法律体系内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在行政治理领域中的反映,由一般公民,法人,社会团体及处于行政相对人身份的国家组织等享有并行使的权利。7对这一概念的把握,应从以下几点予以着手:
首先,从权利渊源上讲,行政相对人权利是公民一方在以行政相对人身份出现时所具有的权利。它是对公民等一方所享有权利的另一种理解。当然这是最为原初的状态,由于社会发展,出现了众多形态的法律主体,如:法人、事业法人、合伙。它们所享有的权利可以从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中引申出来。
其次,行政相对人权利是在行政治理活动中发生作用的权利。行政法只调整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关系,这个范围就是行政活动的范围,行政法规定着这一范围内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换言之,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也就是在这个范围内行使的权利。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很多权利只能在行政活动范围内行使,不可能在民事活动等其他领域内行使,而只有在行政活动范围中行使的权利,才是行政相对人的权利。行政治理活动即为行政权的行使过程。“由于行政活动是行政权力的运用过程,而不是公民全部活动的过程,公民的所有权利就不能是行政相对人权利,因而行政相对人权利是有限的。”8
行政相对人的可分为个人和组织,这些主体在行政治理中所享有权利的范围,内容,数目大致相同的。9但自然人与组织之间,不同组织之间的差别也应进行关注。这种关注是对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律主体间权利义务差别的尊重。从而把握正确信息,使得行政法学这门法学学科更具有指导实践的功用。例如,本国公民与外国人,本国法人与外国法人,根据进世的有关承诺,有关部分出台了一系列准许外资机构进进市场的法律法规和文件,标志着中国的经济政策已开始向深层次的“国民待遇”方向展开。但是必须研究他们之间的对策差异,我们承认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为了更好地实行国民待遇,而非厚此薄彼,更不应厚彼薄此。10
还有公司与合伙,大企业与小企业,尤其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今后还将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期。但值得留意的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专门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进政策。民营企业准进领域究竟有哪些?准进条件是什么?给民营企业划一个清楚的“圈”,应使民营投资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要突破以往那种所谓“战略性”、“公益性”等笼统的产业划分,只要是竞争性、赢利性领域,特别是民营企业普遍关注的、保险、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等,都应该降低准进条件,对民营企业的开放。
只有加强对市场主体不同等现实的关注,才能制定出公道的,相对正义的政策。以上对行政相对人所涉主体的差别性的夸大,主要是为了说明在行政活动领域,公民权的表述力度,宽度均显不足,公民权这一概念不能是行政相对人权利的简称,也不能对其进行替换。11
三
公民权与行政相对人权利的内涵与外延已逐渐清楚,两者不存在包容关系。公民权表面上要大于行政相对人权利。但正如以上分析的,公民权不包括法人,其他社会团体,无国籍人和外国人的权利。
根据国家职能的分工,一般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分。公民在三种职能体系中均享有权利,这种权利均可称为公民权利。而行政相对人权利仅限于个人与组织在行政治理领域中所享有的权利。由此整个法律体系规定的公民权利与行政法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权利是整体权利与部分权利的关系。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引起熟悉混乱的主因在于对以下四对关系的不明确。笔者将对国家权力-公民权(利);国家权力-行政相对人权利;行政权-行政相对人权利;行政权-公民权(利)四组关系式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