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中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创新(2)
2013-12-07 01:39
导读:总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于中国古代道德传统和当代道德规范的继承与发展,是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总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于中国古代道德传统和当代道德规范的继承与发展,是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这种荣耻一一对应的提法,实际是划分道德与不道德的界线,也是区分社会成员是否具有道德的分水岭。中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所系甚大。”②陆九渊说:“不善之不可为,非有所甚难知也。人亦未必不知,而甘于为不善而不之改者,是无耻也。夫人之患莫大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③朱熹与陆九渊虽然属于不同流派,但是都认为有耻与无耻是人与禽兽区别之根本,当然也是分辨君子与小人的界线。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两分的区别方法显示出了一个社会的道德评价尺度,凡在此尺度之上的即为君子乃至圣贤;而在尺度之下即为小人或禽兽。八荣八耻观就其内容讲当然不同于古代,但是它也显示出社会主义的道德尺度,凡是八荣者,即是道德尺度之上者,有道德的人;凡八耻者则为道德尺度之下者,不道德者。这一点必须明确而不可含糊。换言之,若是希望成为一位有道德的公民,应该以八荣为准则,自觉地将其落实到社会工作与社会生活之中;反之,则难于成为一位有道德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多元化的趋势,诸如对于私有制和民营企业的讨论等,影响所及,在道德评价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即在道德评价中评价之依据也产生了偏重:或是以动机来评价道德言行,认为动机好就是善,动机坏就是恶,认为行为善恶全在于动机是否合乎“义”;或是以行为结果来评价善恶,认为效果好就是善,效果坏就是恶,一切皆以效果来评价;或是从动机与结果动态相统一的角度来评价,认为动机事是主观而效果则为客观,道德行为就在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等等。对于历史人物海瑞的评价的分歧就是一例。传统的评价偏重动机,以为其人行事为人一生正气,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人物。而现在偏重效果评价的学者,则认为海瑞虽然为人正直但是为官多年,对于社会、民众贡献不大,是一万年草。诸如此类。笔者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