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沉溺的生成机制及社会对策(2)
2013-12-11 01:16
导读:二、网络沉溺的生成机制 从社会的和心理的层面来找原因,可能会对分析网络沉溺的生成机制有所启发。 第一,对高效便捷的电脑和互联网络的广泛使用
二、网络沉溺的生成机制
从社会的和心理的层面来找原因,可能会对分析网络沉溺的生成机制有所启发。
第一,对高效便捷的电脑和互联网络的广泛使用本身,也必然伴生并强化着使用者对这一“工具”形成程度渐深的依赖。电脑和互联网络带给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便利,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它们的日益普及和被广泛使用,它们“嵌入”并改变社会生活的程度,还会进一步加深。值得注意的是,人们一方面在“工具”和“功能”的意义上,更加普遍地享用着它们所带来的便捷与高效,而另一方面,人们又必须付出“依赖和受制于工具”这样的代价。所以,在自如地运用和操纵工具的背后,那些“独立而且自由”的人们,却也日益变得“不独立和不自由”。显然,这是一个技术发展的“悖论”。
第二,海量信息的无节制、无限量供应,既满足着人们对新异信息的无限制渴求,同时又考验和嘲弄着人们的这种渴求信息的欲望。置身于信息网络时代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海量信息的冲击和挤压。“信息超载”已经成为信息网络时代的特有风景。其实,信息生成和信息传播本身,无所谓“多与少”,无所谓是否“过量”和“超载”。但如果将其同人们的接受和处理能力相对照,则必定要出现“供给”和“需求”的反差问题。人对新异信息的渴求固然无可厚非,但其对海量信息的接纳与处理能力,却总有一个限度。事实上,在信息的海洋当中,人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取一瓢饮”。这是信息时代的“悖论”。
第三,网络空间匿名、开放与自由的氛围,以及网络管理规范和网络行为主体自律机制的缺位,的确给人们的行为活动营造了空前广阔的自主性空间和表现发挥的余地。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漫步和徜徉于无限广阔的虚拟的电子空间,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智,释放自己的欲望,
放松自己的心情,变换自己的角色,体验和勾画美妙多姿的人生。但网络空间的宽松与缺少约制,并不意味着人们就真正获得了“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恰恰相反,如果人们连自我约束的“防线”都不幸丧失的话,那么,人们最后就注定要为这种没有任何节制的自由,付出沉陷网络、人为物役的代价,这是人的自由的“悖论”。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第四,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不满,有可能被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予以发泄和补偿。对任何一个社会人而言,他在社会生活中都可能会遭遇挫折、产生各种不满情绪。当他们感到在现实生活中无从解决的时候,他们会到精神世界里寻求其他的“慰藉”。互联网络这一特殊的虚拟空间,尽管有别于虚幻的“冥想”,但它同样可以充当“精神慰籍师”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一个发泄不满、再造梦想的场所。在这样的特殊场合中,行为者会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自己给自己一个“妥善的交代”。但是,这样的“虚拟安排”,毕竟无从取代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所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也仅仅是一个安抚灵魂的“暂居之所”。这是虚拟世界的“悖论”。
或许正是以上几种社会生活的“悖论”的展开,才使得不少人会自觉不自觉地走向网络沉溺的特殊状态。
三、网络沉溺的社会对策
防范和疗救网络沉溺这种社会病态,要从不同的方面入手,采取综合的应对措施。
1.认清电脑和互联网络的本质,做自己行为的主人
或许,对特定年龄阶段的人,比如青少年或儿童来说,他们可能会更容易失去把握和调控自己行为的自主性,而自觉不自觉地变成沉陷于网络而又难以摆脱出来的“问题人群”。但是,也应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