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社会资本与党群治理的内在逻辑(2)
2014-04-17 01:03
导读:而党群治理则是一种新型的党群关系处理模式。这一概念的提出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理论在中西方学术界的勃兴和滥觞。治理是相对于传统的管理
而党群治理则是一种新型的党群关系处理模式。这一概念的提出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理论在中西方学术界的勃兴和滥觞。治理是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或统治而言的。根据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总结,治理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根据治理的内涵,我们可以给出党群治理的概念。党群治理是政党与群众为参与政治而合作、协商并逐步确立认同的集体行动过程。党群治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党群治理的主体并非一定是政党,也可以是群众个体或群众社团。2.权力运作的双向度。党群管理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政党依据其权威制定政策和发号施令,对群众实行单向度的管理。而党群治理的权力运作方向则是上下互动的,政党和群众通过合作和协商的方式双向度地对党群事务进行处理。3.行动结果的认同性。政党与群众的集体行动结果并非是政党用强制或压力的方式施加给群众的,而是政党与群众自觉自愿地通过讨论认同性地确定下来。要实践新型的党群治理,则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透明性。党群治理的过程要公开和透明。群众了解党组织在领导和决策过程中的情况,才能更加理解、接受和认可党的政策决定,同时透明性也可以增加群众对治理过程和结果的可预期程度。2.参与性。群众要充分参与党群治理的过程,通过参与才能更加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参与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和构建认同的过程。3.程序性。程序可以用工具理性约束人的非理性。党群之间要形成相对固定的互动程序,这样可以避免政党对群众利益的侵犯,也可以保证群众在参与时的有序性。4.平等性。尽管政党在党群治理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政党要用更加平等的态度来看待群众和群众组织,同时也要为群众和群众组织的话语诉求和利益表达创造机会和资源上的平等。5.包容性。这包括政党对一些异质性或独立性的草根群众社团的包容,也包括不同群众社团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理解。多元存在和承认差异是党群和谐的基础。6.责任性。这意味着一方面政党要明确其在治理过程中的责任,可适当地推行党领导问责制,另一方面作为治理多中心主体之一的群众及其社团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以更加建设性的态度去参与政党治理。7.有效性。多中心治理和权力双向运作容易导致治理效率的下降,这样治理有效性的价值就凸显出来。这一点要求在扩大群众参与的同时也要考虑治理结果和治理方式的成本。稳定性。扩大群众参与的同时也隐含着动员失控的问题,所以保持参与过程的有序性和治理状态的稳定性也是党群治理要强调的问题。前六点原则是新型党群治理模式中内含的逻辑,后两点原则是对新型治理模式中潜在不足的平衡。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社会资本与党群治理的内在契合
粗略看来,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而党群治理是一种过程,两者并无太多关联。但深入考察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实质,社会